保值60億元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來華,從波提切利到梵古——教科書級世界大師名作將登入上海

上海 67℃ 0
摘要:稍後英國國家美術館也公開確認這一消息。據悉,這是英國國家美術館首次將館藏精品帶到中國,一批教科書級世界美術大師名作將首次登入上海。

  記者簡工博

  波提切利、拉斐爾、提香、戈塞特、卡拉瓦喬、倫勃朗、克勞德、康斯特布林、塞尚、馬奈、莫奈以及梵古等歐洲藝術巨匠的52件油畫作品將“組團”來中國。昨天上午,記者從上海博物館獲悉,2023年1月17日至5月7日上海博物館將舉辦“從波提切利到梵古: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稍後英國國家美術館也公開確認這一消息。據悉,這是英國國家美術館首次將館藏精品帶到中國,一批教科書級世界美術大師名作將首次登入上海。

  此外,此次展覽也是2008年實行免費開放後上海博物館首次收費展覽,觀眾購票後仍需實名預約參觀。

  精選50比特巨匠52件展品

  據透露,這場展覽將分為八個板塊,精選50比特藝術巨匠的52件展品,完整呈現從文藝復興至19世紀後印象派的歐洲繪畫史。觀眾在欣賞這些名作的同時,也能瞭解橫跨400餘年的歐洲美術史縮影。

  此次展覽名作多。拉斐爾的《聖母子像與施洗者聖約翰》、提香的《女子肖像》等名作,細膩的筆觸、溫和的色彩、柔美的人物形象,展現了文藝復興時期在畫家筆下重生的古典主義;而馬奈的《咖啡廳演奏會的一角》、塞尚的《畫室中的火爐》、雷諾瓦的《浴者》及莫奈的《鳶尾花》等,展現了印象派畫家眼中不一樣的光影世界。

  同一板塊中選擇不同畫家的作品,讓參觀者得以對比欣賞同一時期不同風格流派、不同地理區域畫家的异同,消除刻板印象。“波提切利和15世紀義大利繪畫”板塊中,通過喬瓦尼·貝利尼的《聖母子》和波提切利的《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迹》等名作,觀眾可以看到15世紀義大利繪畫全盛發展時期兩人分別代表的威尼斯畫派和翡冷翠畫家們截然不同的風格。

  通過這些名作,觀眾還得以窺探畫家的故事和當時的社會生活。酷愛“自畫”的倫勃朗此次展出的《63歲的自畫像》,是其人生最後一張自畫像,通過層次豐富的光線和陰影,觀眾能一窺其晚年生活的衰微。而卡拉瓦喬的《被蜥蜴咬傷的男孩》定格了男孩被蜥蜴咬到瞬間的表情和動作,讓觀眾“腦補”其背後的故事。在“卡納萊托和18世紀歐洲繪畫”板塊,多幅風景和肖像畫則展現了18世紀富裕年輕人遊歷歐洲的“壯遊”生活風尚。

  此次展覽是繼2021年1月上海博物館克服疫情帶來的重重困難,聯合全球十餘家博物館和收藏機构成功舉辦“對話世界”文物藝術系列大展首展“東西匯融: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後“對話世界”的第二個大展。

  “此次上博首度聯手英國國家美術館,成為亞洲巡展的首站,也是中國大陸唯一的合作夥伴。”據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介紹,正在策劃第三個系列展覽,希望將中華文明推向世界。

  展覽策劃籌備已兩年多

  作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十大藝術博物館之一,英國國家美術館收藏了2600多件歐洲繪畫傑作,展品極少到其他地方外展。現時英國國家美術館正在籌備2024年建館200周年慶典,位於特拉法加廣場的場館將進行重大整修,這也使得一批館藏文物有了來到亞洲的“檔期”。

  據上海博物館展覽部副主任褚馨透露,此次展覽策劃籌備已兩年多,雙方對於展品的選擇反復斟酌,以確保這些藝術瑰寶的安全和展出效果。達·芬奇的《岩間聖母》是英國國家美術館最重要的館藏之一,英方曾表示可以將這一作品的數位化展品帶來中國,但上海博物館更希望能將原作與數位化展品同時呈現在國內觀眾面前。對此英方反復研究,認為這一作品為早期木版畫,極易受損,從未離館,此次也未能來上海展出。

  而在選擇梵古的作品時,上海方面曾兩度提出申請,希望《向日葵》來華。經過幾個月時間的反復商討,英方最終還是未同意,因為這幅名作剛剛配合日本奧運會進行過一次亞洲巡展,不適合短時間再次“長途旅行”。最終上海博物館邀請到掛在《向日葵》旁的《長草地與蝴蝶》,這幅作品創作於畫家去世前不久,是他從所住的精神病院窗戶向外眺望的風景。英國國家美術館館長加布裏埃爾·費納爾迪博士推介展覽時就站在這幅畫的旁邊:“我很高興英國國家美術館能在亞洲以及國際上吸引更多新的觀眾。”他表示,這是“一個濃縮了英國國家美術館藏精華的展覽。”

  公益票價欣賞頂級作品

  據悉,此次展覽是2008年以來上海博物館首個售票展覽:設定普通票、早鳥票和優惠票,價格分別為100元、80元和50元。其中,早鳥票購票時間將從2022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限額銷售,售罄即止。2023年1月1日起則開放普通票和優惠票購買,優惠票主要針對老人、學生及現役軍人等群體。

  所有觀眾購票後仍需進行實名制預約參觀,預約實行一人一票,每張預約可改簽3次。據透露,自本次展覽起,上海博物館將對部分臨展採用預約售票模式,常設展及其他臨展仍舊對觀眾免費開放。據悉,近年來多個國家級博物館和多個地方博物館也都嘗試臨展、特展收費模式。

  此次展覽是上海博物館自籌資金舉辦的,其運輸、保險、布展成本非常高,52件作品保險估值超60億元,其中僅梵古的《長草地與蝴蝶》就達10億元。在褚曉波看來,合理合規收費與公益性並不衝突,“展覽並不以營利為目的,跟投入成本相比,展覽票價仍是較低的。”記者從一些業內人士處獲悉,如果社會展覽場館進行商業展覽,如此體量和等級的作品,定價保守估計要超過250元。

  “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如何通過自有運作提供更好的展覽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褚曉波表示,國有博物館同樣面臨拓展自身造血功能的挑戰,“推出收費的臨展特展,是博物館減輕財政負擔的有效途徑之一,也能讓觀眾在國內就能看到世界頂級的文物藝術品。”

  日前國際博協確定的博物館最新定義,首次提出“社區的參與”。在一些文博愛好者看來,購買門票是公眾參與和支持博物館建設最便捷的途徑。“看‘宅茲中國’時我就感歎,這樣高品質、內容豐富的展覽竟然是免費的。”剛剛工作兩年的文博愛好者孫緯表示,“參觀者應該支持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兩個孩子的父親薛先生也喜歡舉家參觀博物館:“適當收費符合發展趨勢,維持展覽品質的同時也希望博物館可以推出親子套票這樣的市場化優惠舉措。”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