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美學價值疊加交融,好生態引來新業態上海鄉村振興描畫獨具魅力畫卷

上海 38℃ 0
摘要:“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推進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建設,發揮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美學價值,走出一條符合超大都市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

  記者束涵

  在“金融”“創新”“科技”成為熱點的超大型都市,上海4000多平方公里的鄉村似乎處於“角落”。

  不過,踏上滬郊大地,你就會真切地感受到,這裡的產業變革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向前。近年來,上海鄉村打好“民生牌”,2021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57.21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達80.1%。到今年底,上海將建設完成90個以上鄉村振興示範村、200個以上美麗鄉村示範村。

  作為大都市裏的稀缺資源,鄉村已經不僅僅承擔農產品供應,而是發揮多元功能複合,逐漸成為都市覈心功能的承載地、提升都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戰畧空間。“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推進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建設,發揮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美學價值,走出一條符合超大都市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市農業農村委黨組書記、主任馮志勇表示。

  “農業+”提升經濟價值

  今年3月,突如其來的疫情將農業生產者一下推到台前。他們承擔起保供重任,晝夜不停打通生產、物流、售後全流程。通過社區團購這一管道,與居民們形成緊密的連接。

  打好“民生牌”,保障地產農產品供應,始終是農業的重心所在。相比其他農業大省,上海雖然耕地面積有限,但基於超大都市科技、人才等優勢,仍然大有可為。近年來,上海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推進建設13個綠色田園先行片區,以及一批現代化農業生產基地。

  崇明“由由”中荷現代農業創新園就是典型案例。作為世界級“植物工廠”,它採用全球先進的種植技術,不僅能抵禦氣候變化、穩定生產,還能精確控制農產品生長的每個過程。整個項目年產量超過7000噸,平均每天可為上海市民提供三四十噸高品質綠色果蔬。

  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提高鄉村與農民的獲得感,郊區各出奇招,探索可推廣的創新路子。

  閔行區開啟鎮、村兩級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並在全市迅速推廣。2013到2021年間,上海市農村集體總資產由3800多億元新增到6600多億元,增幅近73%。浦東新區探索“一村一企一聯合體”新模式,覆蓋72個保留村,共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5家,穩定了產供銷,有效解決農民賣菜難。參加產業化聯合體的農戶年收入達到6萬元左右。

  鄉村人的根在土地,卻不能把他們束縛在上頭。更多的經濟活力,來自“農業+”潜力的持續釋放。一方面,上海通過產業延伸帶動增值增效,形成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地產大米從“賣稻穀”向“賣大米”轉變,繼而向產業化、品牌化發展,現時已有近40%的地產稻穀實現了加工轉換。 優勢特色產業集羣、產地倉儲保鮮冷鏈設施等項目建設,帶動農業主體提升產加銷全過程水准,助力蔬果等地產農產品實現全產業鏈要素有效銜接。

  另一方面,上海鄉村作為新時期二、三產業創新發展的搖籃,正引進社會資本,盤活集體資產,培育起文化、電商、辦公、康養等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華為公司在青浦區金澤鎮投資100億元建設研發中心,打造“中國矽谷”。建成之後將導入3萬餘名科研人才,年產值預計達100億元,並形成長三角示範區重要的創新產業集群;火熱的民宿經濟之下,湧現出浦東新區“宿予”、崇明區“顧伯伯”、金山區“青簷”版畫民宿等鄉村民宿品牌,市民休閒度假有了好去處。這些探索,既盤活農村宅基地等存量資源,也吸引本地人回鄉創業,緩解鄉村空心化問題。

  隨著鄉村向著多元功能複合轉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收入,資料顯示,2012到2021年間,上海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7401元增至38521元。

  “綠色+”彰顯生態價值

  今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上海主會場,放在了奉賢區莊行鎮浦秀村。這裡曾是村民眼裡又“破”又“鏽”的地方,如今不僅田成塊、林成網、水成系、路成環、宅成景,還建成了“青春裏”泛家庭式養老社區。“老了就要圖個熱鬧,在家門口就能養老,多好啊!”村裡的老人說。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支撐點。上海各涉農區推進農村地區面貌整體提升,到2021年底已建設了13.3萬戶美麗庭院,無害化衛生戶廁實現全覆蓋,農村生活汙水處理率達到88%,95%行政村實現生活垃圾分類達標。

  村容村貌的提升直觀可感,更為“隱蔽”的變化也在發生。近年來,上海加快調整農業結構,擴大綠肥播種,通過綠色科學手段實現農藥和化肥的“雙减”。

  比如,崇明區持續推廣稻魚共生、蝦稻鱉共生、稻蝦輪作等稻田立體種養模式,示範面積已達2400畝,既能給水稻新增有機肥,也起到生物除蟲的效果。

  農業廢棄物利用也頗受重視。現時,上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農藥包裝廢棄物基本全部回收,農膜回收率達到96%。在這些措施共同發力下,上海地產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率達到30%,走在全國前列。

  道路敞亮了,河水清澈了,鄉村已不只是人類的樂園,也是各類動植物繁衍生息的天然場所。農田本身就具備生態價值,發揮著調節氣候、淨化空氣的作用。水稻是上海的主糧作物,稻田系統也是重要的濕地和都市生態屏障。

  基於此,上海還積極構建生態空間。從2012年開始,啟動以郊野公園為重點的大型遊憩空間和生態環境建設,迄今已經建成開放8處,營造出一處處親近自然、放飛自我的“歸園田居”。在維繫生物多樣性方面,以長江大保護為重要抓手,全力實施“十年禁漁”;重視對本土動植物的保護,重新出現的貉等野生動物成為種群自然恢復的典型等。

  良好的鄉村生態,反過來為經濟“加分”。煥然一新的浦秀村,近年來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創新試點“三園一總部”,打造生態商務庭院辦公群落。憑藉實用又新穎的功能設計,以及有力的招商,成功吸引一批企業入駐,除了租金,每年還反哺村集體數十萬元。

  “融合+”點亮美學價值

  青浦章堰村鄉村振興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整個村落覈心區已具雛形。

  這個擁有千年歷史文脈的村子,以“生長、生存、新生”為理念,對古宅、古橋等進行修繕翻新,打造128畝項目覈心區,融合濱水街區、咖啡書店、時尚餐廳、特色民俗等業態,再現“金章堰”繁華景象。

  上海鄉村承載著人們的鄉愁,蘊含著長久積澱的文化與美學價值。在鄉村振興的新時代,如何讓鄉村“美起來”?多方參與的美學探索,正在滬郊大地多點開花。

  涉農區通過賦能傳統產業以及植入現代產業,讓美麗風景變成美麗經濟。寶山區羅涇鎮塘灣村引入母嬰產業,將閒置住房出租給企業後,每戶年收益在8萬至10萬元,有人還開起了農家樂、民宿和園藝社等。村裡的發展,一併帶動了周邊的海星村、花紅村、新陸村、洋橋村,五村結合各自產業優勢形成聯動。

  金山將百里花園、百里果園、百里菜園作為發展方向。在呂巷水果公園內,金山特色農產品玉露蟠桃、施泉葡萄、敏藍藍莓、板紮奇異果等水果給市民提供多樣選擇。每年春季,樹上盛開的桃花與田裡的油菜花交相輝映,豐富了市民的賞花體驗。

  還有一股意料之外的力量,也來到上海鄉村。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去往偏遠的郊區尋找藝術靈感。他們在當地成立工作室,啟動了老舊甚至無用的鄉村空間,用創意與靈感為原本沉寂的區域注入活力。青浦區林家村以“稻田林家,藝術鄉村”為主題,吸引“丁一鳴繪畫藝術工作室”“路上有馬工作室”等一批藝術家工作室紛紛入駐,打造“與世界對話的藝術鄉村”。

  在長期的探索之下,上海鄉村已經總結出這樣的經驗:美學,並非是憑空打造,而是需要“先入為主”的規劃,讓其自然地落地生根。令人期待的是,基於這樣的共識,上海正在推行鄉村規劃師制度。2021年7月,第一支42人志願者團隊正式組建,為各地行政村的規劃編制等流程提供專業指導與技術服務。

  這些“脚下沾著土、鞋上帶著泥”的設計師,將與高山族、建設者、管理者一道,推動當地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美學價值疊加交融,勾勒出一幅具有超大都市獨特魅力的鄉村振興畫卷。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