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草編:編出幸福新生活

河北 58℃ 0
摘要:新品受到普遍好評,大名草編藝術一時成為備受國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2008年6月,大名草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記者廉明坤吳思影田正

行舟運河之上,草帽之類的各種草編產品,為運河船工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作為人類最古老的技藝之一,草編技藝在中國民間流傳了幾千年,在此過程中,不斷發揚光大。到清朝末期,大名縣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編草編。

“草編需要就地取材,不同的植物原料,所呈現的風格也不相同。大名縣城外大運河澆灌的麥田,為草編技藝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生於草編世家的王群英,從小就接觸到了草編工藝。“草編有很多花樣。這是我外婆收藏的草編技法樣本,這裡面有將近30種編制技法,有清朝的,有民國的,還有很多現在能看到花樣,但是許多編制方法已經失傳了。”

一把麥草、幾根秸稈,上挑下掐、編織纏繞,不一會兒就成為一條長長的草辮。據王群英介紹,大名草編的主要工藝——“七股辮”,就是用七股麥稈編成辮狀的資料,將一縷縷似辮子般的草條,逐一疊加,變化出了草帽、提籃、坐墊、門簾等生活用品。

1952年,當地成立大名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草帽辮加工廠。“上世紀80年代,廠子效益最好時有700多名工人。”曾任該廠設計師的王群英說,那時大名縣製作草編的羣衆達15萬人,草編、草帽產量占河北省總產量的60%以上。1991年以後,作為大名縣草帽辮加工廠外銷通路的河北省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倒閉,再加上老百姓普遍種植不適合草編的高產低稈小麥,銷路萎縮及缺少原材料致使草編生產越來越難。

“雖然草編批量生產存在困難,卻並沒有從人們生活中消失,仍然有一部分人在繼續做草編工作。”而王群英也在思考如何創新。

1986年,在觀看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絲綢服裝糢特表演時,王群英突發奇想,草編能否與服裝結合呢?回來後,她開始構思,費盡周折創作了草編時裝,又從學校裏請了學生做糢特,讓他們穿上草編衣服,像走T臺似的在舞臺表演。新品受到普遍好評,大名草編藝術一時成為備受國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

除了衣服,王群英嘗試著將草編和臉譜結合,構思、繪圖後,經過選、蒸、漂、染、繡、串、纏等十幾道工序,創作出草編京劇臉譜。此後,她又嘗試著把剪紙、繪畫、刺繡等技藝融進草編藝術,製作出屏風、十二生肖、國畫等產品。隨著產品花樣不斷創新,市場也打開了,大名草編真出了“大名”。

2008年6月,大名草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又入選了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看著國家對於這項技藝越來越重視,她覺得更有責任去好好發揚。

如今,56歲的王群英在當地相關部門的幫扶下,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並在傳承傳統草編技藝的基礎上,與27歲美術專業畢業的女兒共同創新,將草編技藝與油畫相結合,創作了包括京劇臉譜系列、時裝系列、成語典故系列、國畫系列、飾品盒系列等在內的作品,深受大家喜愛。

“這條草編手鏈,我想送給外孫輩,希望他能和我一樣,從小多接觸草編,喜歡草編,長大了能傳承這項技藝。”大名草編技藝在一代又一代手藝人的傳承下,也在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我看見過大運河的乾涸阻塞,現在又見證了大運河的再次通航。我相信,大名草編會通過蕩漾的運河水,走向更遠的地方。”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