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唐燁
江西中路、福州路、河南中路、漢口路的合圍街坊,有著百年歷史的老大樓——原工部局大樓靜靜地矗立著。1949年上海解放後,上海市第一面五星紅旗在這裡升起。大樓的正門已露出修繕後的歷史真容,但周邊的建築部分還被擋板圍合著。到明年年底,原工部局大樓項目將完成保護性修繕與更新。届時,上海將向市民再開放一座標誌性的歷史老建築。
大樓內有幾間小辦公室,正是大樓修繕更新工程的建設團隊——上海外灘老建築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的辦公點。十幾人組成的公司團隊,已在項目現場工作八年多,經歷了房屋徵收、產權歸集、土地辦理、設計方案、保護性修繕等環節,過程艱辛且複雜,但他們始終堅守,用“最嚴苛”的態度對待項目中的每一個細節,只為這座飽經風霜的老大樓能早日重現光彩。
啃下一個個“硬骨頭”
原工部局大樓建於1914年,竣工於1922年,曾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1949年上海解放後成為新中國上海市政府大樓,直至1956年。1989年,大樓被列為市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和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黃浦區政府和上海地產集團簽訂合作協定,並由上海地產集團下屬世博土控公司和區屬上海外灘投資開發集團合資成立上海外灘老建築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以原工部局大樓為核心建築的“黃浦區160街坊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的具體實施。
2015年,160街坊項目正式啟動,2020年全面開工。“前期準備工作涉及房屋徵收、產權歸集、設計方案與施工方案審批等環節,很多工作當時並沒有先例可循。”上海外灘老建築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亦鋒回憶:如,當時地塊內既有居民又有組織,徵收過程比較複雜;由於大樓屬於優秀歷史建築和文物保護單位,修繕更新設計方案、施工方案等需要經國家文物局等部委的批復認可……在多方支持下,項目團隊啃下了一個個“硬骨頭”。
嚴謹排摸收穫意外發現
確定規劃設計方案是前期準備中的“重中之重”。建築規劃設計方案通過國際徵集後,反復優化調整了近30版才確定。
為摸清歷史原貌,項目團隊從上海城市建設檔案館中調取歷史圖紙,還不遠萬里到英國皇家檔案館調取資料。“幾乎翻遍了與公共租界工部局相關的歷史資料。”通過對歷史資料的排摸,項目團隊有了“意外”發現:工部局大樓原初的設計是圍合型平面,由於西南角的公共租界巡捕房直至1936年才拆除,公共租界工部局一直未能完成大樓整街坊合圍的初始設計,成為一大遺憾。
正是基於前期嚴謹的資料排摸,最終的設計方案提出:保護性綜合改造將對大樓西南角長期空缺的部分進行彌補,以實現整個街坊歷史性的合圍。“未來,項目合圍建築庭院內將提供約3000平方米公共開放空間,市民遊客可以走進大樓的公共空間參觀、休憩。此外,按照70%高端總部辦公、20%文化和公共空間、10%特色配套商業的業態定位,項目將打造歷史風貌保護和都市更新經典新街區。”
極致追求每一個細節
為實現老建築修舊如故的效果,需要在施工之前對原有構件進行色彩、資料、工藝、質地、年代等的考證研究,按照“一件一策”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工藝、工序、工具、資料,逐件修復。單一扇門的修復,從脫漆、打磨到重新校色、上漆,全程就需要7道大工序。修繕過程中,項目團隊用最“嚴苛”的態度來追求每一個細節。
在樓內主通道的地面馬賽克模範製作中,由於工藝不同,頭幾次做出來的樣品,項目團隊都覺得不滿意。於是,他們重新聯系了廠家,組織科技人員進行攻堅。科技人員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調試,拿出了最接近原馬賽克質感的一套模範。可團隊成員現場比對後覺得,在顏色上還略有偏差。於是,又歷時一個月,經過十餘版的失敗後,科技人員調出了最接近歷史原物的6個模範顏色。
“鍥而不捨,精益求精,出精品、樹標杆。”朱亦鋒這樣總結上海外灘老建築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在項目中所體現出來的“工匠精神”。他常常鼓勵項目團隊成員:能够做160街坊這樣的項目,是可遇不可求的榮幸,容不得半點馬虎。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