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站上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堅定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行(一)

四川 52℃ 0
摘要:9月19日,成都軌道交通19號線二期首列車亮相。不久之後,它將以每小時160公里的最高速度,串聯起雙流國際機場、天府國際機場以及天府新區。這一切,都滿足人們對“速度”的想像:不僅是交通工具的速度,也是經濟發展奔跑的速度。


天府新區航拍影像。趙增興 攝(視覺四川)

9月19日,成都軌道交通19號線二期首列車亮相。不久之後,它將以每小時160公里的最高速度,串聯起雙流國際機場、天府國際機場以及天府新區。這一切,都滿足人們對“速度”的想像:不僅是交通工具的速度,也是經濟發展奔跑的速度。

今年1月,四川省2021年經濟發展“成績單”公佈:這一年,四川經濟如同一列高速奔跑的列車,以8.2%的增速,呼嘯著邁上5萬億元新臺階。

數據,是一比特客觀的見證者:2013—2021年,四川GDP年均增長7.7%,增速比全國高1.2個百分點。這是四川速度的體現。

站在更高起點上謀劃未來發展,在新的征程上譜寫四川發展新篇章,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是四川必須回答的重大時代課題。

在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十年間,面對多重困難疊加的嚴峻複雜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四川始終保持戰畧定力,專注發展,謀定而動,在高品質發展的道路上勇毅篤行、蹄疾步穩。

在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十年間,四川省委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畧佈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牢記囑託、感恩奮進、拼搏實幹,在攻堅克難中砥礪前行,在穩中求進中奮發有為,治蜀興川站上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

這十年,砥礪奮進

世界上壓制力最大的8萬噸模鍛壓力機,在四川德陽。這個“大麦克”地上27米,地下15米,有15層樓高。要駕馭8萬噸的澎湃動力,在幾秒之內鍛造出C919大型客機的“雙腿”,考驗一個“穩”字。

9月,C919大型客機獲得中國民航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打通載客飛行前最後一個决定性關卡。此前,中國二重萬航模鍛C919大型模鍛件項目總師羅恒軍給自己寫了一封信:“從一名追趕者,到如今成為全世界飛機起落架的重要製造基地,我們正好走過十年。”

十年磨礪,穩紮穩打。羅恒軍團隊頂住重重困難勇攀高峰的脚印,與四川經濟發展這十年何其相似。

在中共四川省委“中國這十年·四川”主題新聞發佈會上,“極不尋常、極不平凡”被頻頻提及。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的基本省情沒有根本改變,發展不足仍然是最突出的問題;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舊動能的轉換、結構調整的陣痛,給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轉變的四川帶來更多挑戰。較之其他地方,四川還經歷了地震、洪水泥石流、森林草原火灾、高溫乾旱、疫情等更多特殊考驗。

在攻堅克難中砥礪前行,在穩中求進中奮發有為,這十年,四川發展始終走出“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節拍。節拍來自對複雜形勢的洞察,對長遠發展的謀劃。

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省委在2012年底就確立了“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工作基調,確定了“追趕跨越”的發展態勢。

時間軸拉回2022年。三重壓力持續顯現,四川經濟在艱難恢復的關鍵節點遭遇內外多重衝擊。關鍵時刻,7月23日省委工作會議召開,向外界清晰地傳達出“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超常舉措保運行穩大盤”的訊號,此後又提出“決戰四季度大幹一百天”的響亮口號。

微觀視角顯得更為生動。“每57秒下線一台車,每小時下線65台車,全力衝刺全年任務。”

9月12日,一汽-福斯成都分公司在“防疫泡泡”閉環運行模式下達到滿產。因疫情靜下來的都市,並沒有封锁生產線上的火熱。

這一幕似曾相識:2014年4月20日,在蘆山縣災後重建產業集中區,2.3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已完成主體建設。此刻,距離“4·20”蘆山强烈地震剛好一周年。縫合大地被撕裂的劇痛,這裡從危難走向崛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襲來,穩步前行的四川經濟遭遇急刹車。然而,春節後上班第一天,一度停擺的經濟齒輪迅速重啓。僅3個月後,四川即在全國經濟大省中率先由負轉正。

正是這種闖關奪隘抓發展的定力,讓四川穿越重重險阻,經濟發展實現規模大幅擴張,質量明顯提升,結構明顯優化。

看總量——2012年四川經濟總量為2.4萬億元,2015年達到3萬億元,2018年超過4萬億元,2021年突破5萬億元,達到53850.8億元,在全國排位總體穩居第6比特。10年連跨3個萬億元臺階,四川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從2012年的4.4%提高至2021年的4.7%。

看速度——2013年到2021年,四川GDP年均增長7.7%,增速比全國高1.2個百分點,除2020年疫情影響的特殊因素,其餘年份經濟保持平穩增長、沒有出現大起大落。

看質量——10年來,四川人均GDP邁過4個萬元臺階,2021年達到64326元,是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長7.3%。同時,2021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1444元和17575元,分別是2012年的2倍和2.4倍,年均增速均比全國平均水準高0.5個百分點。

看結構——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現代服務業的不斷崛起逐步優化陞級,四川三次產業結構從2016年的11.8∶40.6∶47.6調整為2021年的10.5∶37.0∶52.5,非農產業比重從2016年的88.2%提高到2021年的89.5%。

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是,全省62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501個貧困村全部退出、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决,絕對貧困全面消除,9100萬四川人民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這十年,格局之變

在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9月27日,“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開幕。

四川展區的第一部分——“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引領高水准區域協調發展”中,有一張川渝高竹新區的大幅圖片。該圖片拍攝於2021年6月,從胡家梁子平臺鳥瞰新區,成片的廠房與層巒疊嶂的山峰、寬闊恢弘的道路,共同在畫面中定格。

展覽開幕第二天,川渝高竹新區黨群工作部幹部樂星站在同一個地方,用手中的鏡頭捕捉到一些不同:去年的泥巴路,今天已是平整的柏油路;遠處曾經矗立著5座塔吊的位置,幾棟樓已拔地而起,這也是新區進度最快的項目。

川渝高竹新區於2020年12月由川渝兩省市政府共同批准設立,作為跨省域一體化、實體化、視覺化平臺,四川廣安與重慶渝北共建的川渝高竹新區肩負著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重大曆史使命,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生動圖景。

國家戰畧引領地方高品質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四川是西部地區重要大省,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明確要求四川要發揮獨特優勢,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全域。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是四川的責任與擔當。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集中體現了四川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畧比特勢:打造帶動全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成為巴蜀大地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的總牽引。

幾年來,川渝兩省市緊密合作、相向而行,巴山蜀水實現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可喜變化。

統計顯示,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總量達7.4萬億元、比2019年淨增1.1萬億元,經濟增長8.5%、增速領跑西部,占全國和西部地區比重分別達6.5%和30.8%。

今年上半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增長3.3%,繼續呈現後發趕超態勢,極核引領、次級支撐、重點突破的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在全球疫情背景下的一個共識是:中國西部,是中國經濟的發展縱深和最大迴旋空間。而四川之於西部意味著什麼?西博會是一個絕佳的觀察視窗。

2021年9月,因疫情被迫按下“暫停鍵”的西博會再次與四川“重逢”。“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多重機遇在四川交匯疊加,是會場內的嘉賓最耳熟能詳的話題。

密集的考察、簽約、會議、論壇,折射出背後的覈心邏輯:在西部大開發迎來新格局、西博會上升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的“雙重利好”下,四川融入全球經濟格局,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的勢頭更足。

對外,不斷延伸產業鏈、價值鏈,放眼全球擁抱世界;對內,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刻畫發展新格局的嶄新座標。

千萬年前神奇的地殼運動,造就了四川東西落差近7000米的獨特地貌;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歷史因緣,塑造了四川曾經“月朗星稀”的經濟地理:2012年,成都經濟總量突破8000億元,彼時,全省“過千億”的市(州)個數僅8個。

行至今日,當年的“月朗星稀”,已是“眾星拱月”。

2021年,成都依然“一馬當先”,以逼近2萬億元的經濟總量,在全國15個副省級都市中居第3比特。

在其之後,星光閃耀:2021年,緊追綿陽,宜賓經濟總量首次突破3000億元大關;瀘州、德陽、樂山、南充、達州進一步站穩2000億元臺階。在1000億元到2000億元區間,自貢、攀枝花、廣元等8市的比拼更為激烈,差距最小的僅有數十億元。

有專家分析:四川區域經濟呈現高效協同聯動、中心都市帶動增强、增長極點加快形成的態勢。

這十年,換擋提速

8.6億只!這是2021年四川鋰電池的全年產量。

與此呼應,在宜賓三江新區東部產業園,四川時代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內機器轟鳴。三江交匯,默默見證著這片土地的巨變:兩年間,產業園面積從0擴展到近5平方公里;從無到有,50個動力電池及其配套產業鏈項目先後落地,上千億元投資額還在不斷加碼。根據相關研究機構的預測,宜賓的動力電池產能將接近全球供應量的“半壁江山”。

目光回到10年前。那時,宜賓當地傳統支柱產業是“一白一黑”,即白酒和煤炭,各類新興產業的規模“全部加一起也可以忽略不計”。破除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的難題,成為當務之急。

“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陞級、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宜賓在挑戰中打開新局面:在煤炭產量大幅縮減約九成的情况下,白酒等傳統優勢產業保持穩健增長,智慧終端等新興產業實現高速發展,“雙輪驅動”帶動全市產業結構優化。

結構優化,不僅需要“做加法”的魄力,也需要“做減法”的勇氣。

2016年,鋼鐵產能普遍過剩,達州鋼鐵集團門前冷冷清清。痛定思痛,達鋼集團下决心淘汰140萬噸產能,占總產能的40%,同時加强技術創新。一年後,門口等著拉鋼材的汽車排起長隊。

一增一降、一冷一熱,折射出四川發展的思路之變:站在更高起點上謀劃發展,把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來。不烦乱於經濟一時增速,不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漸成全省上下的共識。

塑造新優勢:“中國製造2025四川行動計畫”開啟,在集中精力抓好七大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進一步細化梳理出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逐個研究部署,合力統籌推進。

激發新活力:省委十一届十次全會提出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牢牢把握將清潔能源優勢轉化為高品質發展優勢的著力方向,聚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清潔能源支撐產業和清潔能源應用產業,加快推動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新舊動能的轉換悄然發生:2016年底,傳統存量和新動能對工業增長的貢獻首次實現“平分秋色”;2017年前三季度,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高至52%;同一年,服務業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0%,佔據四川經濟“半壁江山”,四川經濟“火車頭”變為工業與服務業“雙輪驅動”。

換擋提速,四川經濟發展的列車引擎爆發出強勁的轟鳴聲。

從規模上看,2019年,全省電子資訊產業主營業收入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四川首個萬億產業誕生;2021年,食品飲料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0030.2億元。至此,四川已擁有兩個萬億級產業。

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准的“天府糧倉”,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近5000萬畝,糧食年產量達716億斤,十年新增62億斤,新增產量可供1700萬人吃一年。著力構建現代糧油產業體系,佈局75個優質稻基地縣、20個小麥生產重點縣和48個油菜大縣。

從佈局上看,在工業上,引導各地加快產業佈局優化,聚力培育國內領先的集成電路、新型顯示、航空航太、軌道交通、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在農業上,促進形成“一片區、一主業、一特色”的新格局,為農業規模化發展打開騰挪空間;在服務業上,形成“1+8+N”區域協同發展佈局。

從勢頭上看,五大現代產業年均增長8.1%,增速高於規上工業年均增速0.3個百分點,部分高附加值、高技術產品實現從無到有、由小變大;糧食產量創近年新高,活豬出欄量居全國第1比特;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等保持快速增長。

高品質發展的四川,闊步向前!(記者 張彧希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