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新區通過挖潜存量空間、新技術輔助,以標準化智能化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盤活寸土寸金地,嵌入高品質社區服務

上海 78℃ 0
摘要:有了“大數據”支撐,浦東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配寘也逐漸走上了標準化的發展道路。不久前,浦東新區周家渡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啟用了。

  記者 杜晨薇

  城市開發建設越成熟,可利用和盤活的新空間往往就越少。然而隨著市民生活水准的提升,解决有限空間和高品質社區服務供給的衝突,已經成為各地區的必答題。根據相關規劃,到2025年,上海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將達到85%左右。浦東開發開放至今已32年有餘,怎樣在當下人口密度、人口特徵的前提下,織密築牢“15分鐘社區生活圈”?

  在最擁擠的地段挖出空間

  濰坊新村街道地處浦東新區中心城區,區域面積不到4平方公里,常年居住著超過10萬居民,人口密度在全區排第一。為了滿足老人、小孩、青年等不同居民群體的需求,近兩年,街道各部門多次集中調研,目標是將可利用的存量空間找出來。

  濰坊六七村711號底樓,原本是一處長期堆放備用物資的倉庫。街道出面協調改造後,近1000平方米的空間騰了出來。還有一些廢棄的空間存在歷史遺留的衝突,街道通過逐一製定個性化解決方案,最終盤點出6處可用房屋,用於改造成滿足“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便民服務設施。

  同樣致力於在現有條件下挖潜的還有張江鎮。去年以來,張江鎮通過盤活存量、複合利用等管道,在11處空間裏植入了社區“補缺類”項目,包括1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3個運動場、1個微型公園等,還因地制宜為一些社區新增了鄰里級商業設施、公車網站等“提升類”項目。今年,張江“15分鐘社區生活圈”挖潜工程進一步加大力度,現時已確定20項建設任務,包括托育點、健身步道、睦鄰點等各類社區實用空間,其中不少已竣工投運。

  記者瞭解到,經過2018年到2020年浦東新區首輪“15分鐘服務圈”三年行動計畫,整個浦東新區已根據不同地段對資源配置的需求,形成教育、衛生、養老、文化、體育5個領域的設施配寘清單。新一輪三年行動計畫(2021—2023年)進一步向公園綠地、交通設施、托育服務、社區商業4類大民生領域拓展,計畫推進項目570個,總投資680億元。截至6月底,這些項目已開工2/3,竣工224個,完成率近40%。

  標準化、智能化推進設施建設

  究竟什麼樣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是老百姓真正喜聞樂見的?這兩年,浦東新區發改委以及各個街鎮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尋找答案。

  浦東新區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實現供需匹配,浦東新區搭建了綜合資訊平臺,將社區服務設施與市民日常生活規律相銜接,類比出市民慢行生活範圍; 同時加强了人工智慧輔助分析,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驗算,快速提出補缺選址建議,提升項目決策效率。

  有了“大數據”支撐,浦東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配寘也逐漸走上了標準化的發展道路。據介紹,現時“浦東新區基本公共服務‘15分鐘服務圈’資源配置標準化專項試點”是上海市唯一申報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以此為契機,浦東創新構建“1+6”資源配置標準體系,製定發佈一系列標準,包括《“15分鐘服務圈”資源配置數據項與統計》《“15分鐘服務圈”建設指南》《“家門口”服務規範》《“15分鐘服務圈”劃定規範》等,明確五大類21小項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及其基本資訊采集要求,提出“都市地區”“城鎮化地區”“遠郊地區”“15分鐘服務圈”劃定的基本步驟和具體方法,並創設基本公共服務“15分鐘服務圈”資源配置標準。

  不久前,浦東新區周家渡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啟用了。在這個老舊社區占比達68%,老齡化人口超過40%的區域,如何提升養老服務效率?同樣在資源配置標準化工作的引導下,街道探索人工智慧賦能社區服務,通過雲平臺管理老年助殘、遠程連線大型醫院、構建老年人健康檔案等智慧手段,擴大服務的覆蓋面,縮小老人觸達社區服務的距離。現時,街道正著力向“5分鐘為老服務圈”邁進,計畫將老人的助餐、日托等日常需求濃縮到步行5分鐘的範圍內,進一步提升社區養老的體驗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