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顧泳 黃楊子
近日,一篇題為“偽影”的文章在社交媒體轉發傳播,稱年過半百的女患者因頻發腰痛、右脚發麻,輾轉多家三甲醫院被診斷為腰椎椎管腫瘤,直至前往市六醫院、華山醫院,才被認為是“偽影”,並非腫瘤。女患者最終選擇相信後者說法,時至今日已8年有餘,定期理療後並無大礙。
“偽影”算是誤診嗎?精准儀器下,怎麼也會看走眼?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衛生科技評估研究部副主任何達說,隨著人類對疾病整體認知的不斷提高,患者健康素養的大幅提升、醫學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檢查、檢驗、影像等醫學技術高度發達,大部分疾病的誤診率已顯著下降。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誤診徹底消失。
當前,誤診率高的疾病主要為發病率較低的疾病(如罕見病),以及症狀相似的各種疾病。“此次提到的CT報告中出現‘偽影’,被多名三級醫院專家誤判為‘椎管腫瘤’,這是典型的不同醫師對同一份影像檢查資料得出的不同結果。原因就是認知水准不一致,再往深了說,就是經驗多少不同。”CT報告上的“黑影”,顏色的深淺、位置等都會影響醫生判斷。
何達說,儘管文中女患者在多家醫院被診斷為椎管腫瘤,但此前出具的影像學報告只是參考資料,後續還需更細緻的檢查,其實是不存在誤診的說法。
記者多方證實,最終判定為“偽影”的華山醫院醫生是我國放射領域著名專家耿道穎。8年前,耿道穎看到女患者腰椎核磁共振上有腦脊液流動造成的偽影,它看上去像個腫瘤,但實際並不是。這樣的甄別,最終明確了患者的疾病性質。
耿道穎弟子、華山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尹波直言不諱,高精尖醫療儀器再發達,現代醫學仍有局限性,這是沒辦法避免的。作為典型的經驗科學,醫生臨床技能、經驗積累對疾病判斷仍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看病問診大有學問,尹波說,老師問診非常細緻,常會從患者的典型症狀入手,聊到為何出現症狀、家庭關係、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醫患間建立類似親人般的信任,很多時候,談話中的“蛛絲馬跡”就可能對疾病診治派上大用場。
除卻高度責任心,耿道穎經驗極其豐富、基本功非常扎實,也是值得學習之處。尹波介紹,老師專門開展解剖學博士後研究,只為更清晰瞭解人體正常組織結構,臨床中比對“正常與异常”的片子。基於廣闊知識、豐富經驗,才有底氣做出“椎管腫瘤其實是‘偽影’”的結論。
尹波說,行醫的經驗總結與積累、高度責任心,無論何時都不過時。以華山醫院放射科為例,科室已連續25年舉辦授課培訓班,同時加入中國醫學影像聯盟,與130餘家醫療機構同道一併,幫助青年醫生短期、快速積累大量影像診斷經驗。
其次,利用好人工智慧等科技,也可實現高效精准診斷。“一名醫生每天看近10小時幾百張片子,讀片的準確率確實會讓利。”尹波說,這為人工智慧應用帶來更大空間。
而面對臨床誤診,醫院和醫生也應承擔相關責任,以此保障患者權益。何達表示,近年來問世的“醫責險”,將為醫院和醫生誤診操作等完成保險功能,從框架上督促醫生减少誤診率,確保醫療行業形成良性發展。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