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小組成員在工作中。資料照片
記者 舒抒
“一盤試劑有96個試管孔,高峰期我們試劑配製小組每天要經手5000多盤近5萬管,吸取和放出核酸檢測試劑的動作每天要重複幾千到上萬次。”楊丹丹是上海蘭衛醫學檢驗所股份有限公司核酸應急小組的核心成員之一。今年的大上海保衛戰中,蘭衛核酸應急小組集結了近500人的檢測隊伍,駐守於長寧、寶山、嘉定等區的檢測點。疫情至今,這個女性占比超過85%的應急小組,協助上海十多個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三級醫院和數千家企業,完成單日最高超過40萬例的核酸樣本檢測。
保持“零感染”
今年上海疫情高峰時期,面對較疫情前超過十倍的日均檢測量,應急小組立即展開技術攻關,新增設備以提升檢測能力。
雖然在上海疫情期間歷經了近3個月的高强度工作,但上海蘭衛保持了“零感染”的紀錄。上海蘭衛醫學檢驗科實驗室副主任吳瓊,就是把握實驗室安全及感染防控的那枚“定海神針”。她憑藉十餘年的行業經驗敏銳意識到,蘭衛中心實驗室自身的大樓防疫、實驗室安全和員工健康至關重要。於是,她在位於長寧臨空園區的總部大樓嚴格製定並落實了出入口管理、外來物品管理、分區流程、生物安全制度、個人防護等防疫環節,實驗室大樓每隔兩小時就會展開一輪“無死角”的生物安全巡檢。
“90後”小夥鞠鵬程是最早一批參與新冠疫情防控的蘭衛人。2020年初疫情剛暴發,正在休假的他被立即派往東莞支援。此後,他陸續前往西安、安陽等地支援抗疫,平均每天要帶領團隊完成7000—8000例的樣本檢測。
上海今年突發的疫情再度向實驗室的檢測能力發出了挑戰。相較常態化下每天8000—10000管的檢測量,上海疫情期間檢測量一下子呈十倍增長,鞠鵬程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責任。
一邊是焦急等待結果的人們,一邊是有限的檢測人員和高要求的檢測質量,鞠鵬程的任務就是在巨大的樣本量和有限的人力資源中找出平衡,力爭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風險。
回歸常態化
大上海保衛戰中,上海蘭衛完成了約2000萬管的核酸檢測。其中,檢測效率、檢測科技的提升,也為抗擊疫情做出了重要貢獻。鞠鵬程介紹,此前檢測機構向疾控等部門上報陽性樣本時,需要手動抄寫檢測儀器上顯示的CT值。為此,上海蘭衛在疫情期間開展了信息化研發,現在相關數值可以自動傳輸給檢驗人員,大大提升了檢測效率。
一些新的檢測方法、檢測試劑,也首批在上海蘭衛的實驗室完成。蘭衛醫學工會主席錢倩介紹,作為全國首批開展20混1核酸檢測的機构,上海蘭衛主動總結經驗並出具報告,對這一檢測管道做了詳細分析,為後續的檢測方案製定提供了重要參攷。
上海回歸常態化的當下,疫情中凝聚起的那股向心力和拼搏精神,又延續到每個人的工作中。在蘭衛醫學位於長寧區的總部即中心實驗室,現時每天的核酸檢測量約10萬管,按照10人混管計算,每日可覆蓋100萬人的檢測需求。這些工作已交由一支50多人的常態化檢測團隊完成。普檢實驗室和團隊則照常服務上海600多家醫療機構的日常檢驗需求。
今年38歲的張楊芳是上海蘭衛的健康管理師主任。4月以來,她和核酸應急小組的同事們為上海培訓了1000多名核酸採樣員。平日,她的工作是協助家庭醫生做好居民們的健康管理;而當疫情發生時,她又能第一時間集結家庭醫生助理,組建一線採樣隊。像這樣專業又迅速的身份轉換,幾乎是核酸應急小組每位成員的“必備技能”。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