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海華
影眸科技首席科技官張啟煊的“數字人”,這幾天頻頻出現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分會場張江科學會堂。對於這家初創企業和這位23歲的年輕人來說,這是“最重要的一次展示”。對於“首秀”的張江科學會堂而言,則開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科創新主場”。未來,這裡將面向全球前沿科創力量,搭建交流、交鋒、交匯的平臺,成為張江科學城乃至上海的科創新地標。
不斷向新而進。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作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重要訓示,2018年在張江科學城指出“要增强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重要位置”,2020年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強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創新這個第一動力”。作為一座矢志攀登科技高峰的創新之城,如今,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全球影響力不斷增強。張江科學城正躊躇滿志,劍指世界一流科學城。
前沿探索的強勁引擎
張江科學會堂西鄰哥白尼路,南靠海科路,北臨川楊河。沿著川楊河往西,是張江人工智慧島。海科路的另一側,是正在建設中的張江“科學之門”。
科學,是張江科學會堂與生俱來的基因,也是張江科學城的立身之本。
2016年以前,上海只有上海光源這一個大科學設施。而今,張江科學城已建、在建和規劃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到12個,並初步形成我國乃至世界上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羣。以上海光源為例,2018年只有15條線站,供不應求;現在已新增到27條線站,明年可能新增到32條線站。過去,上海光源的用戶主要是高校和科研機構,如今企業用戶占比接近20%。大科學設施從“一個”到“一群”,為前沿基礎研究搭建了平臺,創新策源力顯著增强。
去年11月,全球首張人類錶型組“導航圖”初步繪製。由復旦大學佈局發起的新型研發機構“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和“上海國際人類錶型組研究院”,首次在國際上建立了跨尺度、多維度的人類錶型組精密量測與資料分析平臺。作為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的最前沿,這裡有著更大的人才選拔自主權。人類錶型組精密量測平臺主任羅競春,是復旦從國外引進的第一個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下轉3版(上接第1版)對於更多像他這樣從事實驗室運營、標準化創新等工作的人才,按照原來高校、研究機構的條條框框可能無法引進入編,為此,復旦大學專門設立了重大創新任務專任崗位序列,開闢了新的人才引進通道。
除了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李政道研究所、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正在張江集聚發展,加上400餘家企業技術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成為科技創新策源的新引擎。
蓬勃向上的創新常態
從墨綠到淺灰10種顏色漸變,張江科學會堂的幕牆由3萬餘片形態各異的三角形瓷板組成。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或晴或雨的日子,它呈現著不一樣的美。令人稱絕的是,即使身處建築內部,幕牆依然美感線上。這得益於兼顧結構受力和視覺審美的定制鋼系統,它既是幕牆龍骨,又是“顏值擔當”。正是創新和匠心,織就了張江科學會堂的這件“衣服”。
創新,在張江是一種常態。這裡頒發了首張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率先試點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建設了全國首家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發明專利審查時間從3年縮短到3個月;推動全國首個生物醫藥特殊物品進境聯合監管試點,建設張江跨境科創監管服務中心,物品通關時間從2—3個工作日縮短到6—10小時。
企業是創新最為蓬勃的力量,張江科學城現有企業2萬餘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800餘家。2021年,張江科學城總營收首次突破1萬億元,同比增長22.6%。
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慧三大“硬核”產業,呈現年均10%以上的高增長態勢。張江科學城已成為國內集成電路科技水准最高、產業鏈最完整的區域,全球晶片設計10强有7家在張江設立了區域總部、研發中心。這裡集聚著1500餘家生物醫藥創新企業,在研藥物品種超過600個,其中1類新藥占比超過50%。2021年,我國在細胞治療領域準予上市的2個產品,全都來自張江。這一年,張江共有5個1類新藥獲批上市,占比全國的20%。
水龍卷、海浪、龍、藍白色調,如果提供這些關鍵字,人工智慧會畫出一幅怎樣的作品?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張江科學會堂分會場,許多人駐足在由TIAMAT團隊帶來的一幅元宇宙數位繪畫作品面前。張江科學城目前有600多家人工智慧企業,覆蓋全產業鏈,元宇宙產業生態已悄然形成。
為增强創新這個“第一動力”,作為上海發力元宇宙新賽道的重要載體之一,“張江數鏈”特色產業園區重點佈局了下一代算力平臺和未來智慧互動終端等。從剛閉幕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傳來消息,張江科學城將打造數位孿生“未來之城”,並尋找100家賽道冠軍企業,對其科技發展和生態合作展開全生命週期關注。
最大的活力來自於人
沿著張江科學會堂的戶外步道往上走,可以到達屋頂花園,那裡種植著葡萄和玫瑰。一路上移步換景,或河水靜流,或綠意蔥蘢,讓人忍不住感歎:明明是一座人工建築,怎麼會與大自然如此接近。
這種對氛圍與生態的重視,在張江科學城有著雙重含義:一是自然層面,二是活力層面。
2021年7月,醞釀多時的張江科學城“十四五”規劃發佈,其面積由95平方公里擴至約220平方公里。規劃中,除了“科學特徵明顯、科技要素集聚”,“環境人文生態、充滿創新活力”也是關鍵字。
這座“城”最大的活力來自於人。張江科學城現有從業人員約50萬,碩士及以上學歷人才占比超過16%,這裡是名副其實的創新人才高地。這裡有著參天大樹與灌木叢林共生共榮的創新生態,一些大企業開放創新平臺的賦能,激發了中小微企業的活力。為了讓更多人才近悅遠來,“居轉戶”最快3年可以落戶,在建和建成的人才公寓面積達150萬平方米……
從山東淄博起步的藍帆醫療,儘管已在美國、德國、瑞士、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建立8大創新研發中心,今年6月企業的全球創新研發總部及產業化基地,選擇在張江科學城國際醫學園區開工。之所以選擇張江,因為這裡不僅是醫療器械人才聚集地,還有著很好的產業環境。“出了公司門,左鄰右舍都是一個產業生態鏈的,有更多合作的機會。”藍帆醫療戰畧發展總監張睿智說。
“如果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張江科學會堂,那就是科創新主場。”張江(集團)有限公司資產運營事業部總經理陸曉煒說。9月下旬,“2022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張江生命科學國際創新峰會”將在張江科學會堂舉辦。不難想見,在這個“科創新主場”,將會迎來更多的科學新發現、科技新發明、產業新方向和發展新理念。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