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金融交易總額增長近4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不斷提升能級

上海 49℃ 0
摘要:規模的擴大,當然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立足世界的基礎。這一高頻詞彙同樣融入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之中。這一信心,當然源自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穩健表現。

  記者張楊

  上海臨港,中銀金融中心正在加緊建設中。這座200米高的雙子塔,未來將吸引眾多頂尖金融機構彙聚於此。

  規模的擴大,當然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立足世界的基礎。但更大的金融動能,並不藏在這些看得見的高樓之中,而是建在無形的突破創新之上。正如臨港推進的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建設,即將打開未來上海乃至中國金融的想像空間。

  伴隨著這些有形無形的發展,十年來,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已從528萬億元增長到2511萬億元,數位提升了近4倍。2021年金融業增加值達到7973億元,占當年全市GDP比重18.5%,這一占比已接近紐約。今年上半年,金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全年有望再創新高。

  一筆筆真金白銀的交易,一組組快速變化的數位,正是上海金融業不斷陞級的最佳注腳。

  改革開放持之以恒

  很快,第十四届陸家嘴論壇即將在滬開幕。縱觀論壇十年來的主題,“改革”二字出現頻率最高。

  這一高頻詞彙同樣融入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之中。持之以恒的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為金融中心建設創造了外部制度環境和內生發展動力。

  這裡有資本市場的“試驗田”。不久前,科創板迎來開市三周年。截至2022年8月26日,已有457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IPO募集了超過6000億元的資金,總市值接近6萬億元,已成為我國“硬科技”企業上市的首選地。更重要的是,這一板塊探索形成了符合我國國情的注册制框架,推進交易、退市等關鍵制度創新,為市場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深化資本市場制度改革的示範性和引領性日益顯現。

  這裡有金融開放的“前哨站”。上海自貿區及臨港新片區金融開放創新先行先試作用顯著,創設自由貿易帳戶體系,在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自貿區銀行業務創新監管互動機制、航運保險產品注册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銀行間債券、外匯、貨幣等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步伐加快,“滬港通”“債券通”“滬倫通”等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平穩運行。“猫熊債”發行規模進一步擴大,“玉蘭債”也吸引了大批國際投資者關注與積極認購。

  這裡有營商環境的“新樣本”。上海在國內率先設立了金融法院,建立金融偵查、檢察、審判專業化機制,此外還成立了金融仲裁院、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金融糾紛調解中心,並集聚了眾多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評級機构等專業服務機構。上海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也相繼啟動,激發更大金融科技創新潜能。顯然,這裡已成為國內金融發展環境最佳地區之一。

  覈心功能不斷增強

  在最新一期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來自上海的受訪者對其所在金融中心競爭力的信心是最足的。這一信心,當然源自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穩健表現。即使受到疫情影響,這裡的金融系統依然運轉不停。

  伴隨著金融改革的持之以恒,十年來,上海金融市場覈心功能更加健全。這裡集聚了全國性股票、債券、外匯、黃金、期貨、保險等金融市場交易平臺,以及金融產品登記、託管、清算等金融基礎設施,為人民幣金融資產發行、交易、定價和風險管理等提供了堅實保障。

  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規模達到49萬億元,十年來增長近2倍,從全球第七位躍居第三,籌資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上市公司突破2000家,一大批國民經濟支柱企業和戰略性新興企業通過上市做大做强。債券市場託管量15.7萬億元,累計融資33.6萬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交易所債券市場。2014年推出的滬港通業務,開啟了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新局面,滬港通累計成交額超過52萬億人民幣,滬股通累計淨流入近9000億元。此後,“滬倫通”、中日ETF互通、滬港ETF互通紛紛落地。

  更多“上海價格”正在成為世界市場的晴雨錶。上海黃金交易所場內現貨黃金交易量、上海期貨交易所多個品種交易量都位居全球第一位。上海聚集了境內近四分之一的期貨公司,並且產生了三分之一左右的期貨交易量。“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銅”等價格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原油期貨有效反映了中國及亞太供需,已成為在中國及周邊地區的原油生產經營企業對沖價格風險的有效工具。國際銅、低硫燃料油、20號膠期貨已經逐漸成為行業巨頭之間跨境貿易定價的基準。

  新興的全國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已經接近2億噸,成交額超過85億元,已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圍繞在這一市場周圍,無數的金融創新開始形成。綠色債券、綠色信貸資產、碳價格指數、節能減排項目應收賬款證券化、氣候投融資……相關產品正接踵而至。伴隨著《上海市浦東新區綠色金融發展若幹規定》的施行,一個國際綠色金融樞紐,正在上海逐步構建。

  集聚效應持續擴大

  近期,貝萊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申請參與上海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QDLP)試點獲批,這是首家參與QDLP試點的外商獨資公募基金。

  十年前,QDLP於上海開始先試先行,一大批國際資管巨頭借此試水中國金融市場。2016年後,在中國備案成為外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WFOE PFM)的外資機构,大多是從上海QDLP試點起步,這其中就有貝萊德的身影。

  試水,瞭解,信任,外資金融機構就這樣在上海加快集聚。現時,全球資管規模排名前十的資管機构均已在滬開展業務,全國33家WFOE PFM中有29家落戶上海。

  過去幾年,上海更拿下多個全國第一:首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公司——貝萊德;首批新設外資控股券商——野村東方國際、摩根大通證券;首家外資控股合資理財公司——匯華理財……

  十年間,上海持牌金融機構總數從2012年末的1227家新增到2021年末的1707家,其中外資金融機構占比30%左右。外資法人銀行、保險機構、基金管理公司均占內地總數的一半左右。上海已經成為境內外資機构最集中的都市,目標也已劍指全球資產管理中心。

  伴隨著國際金融機構的用脚投票,如今,上海已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相比十年前,現在的上海金融市場規模、功能和影響力均不可同日而語。但潜力發掘不停,建設從未止步,不斷提升能級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正向著“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這一目標加速邁進。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