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創新時代大理黨的民族工作高品質發展新局面蒼洱之畔同源共生

云南 94℃ 0
摘要:洱海清則大理興,大理白族自治州各民族兄弟姐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手相牽、互嵌共融,共護洱海清澈,共建美好家園。

蒼洱之畔同源共生.jpg

群山環繞,飛鳥蹁躚,水天一色……洱海清則大理興,大理白族自治州各民族兄弟姐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手相牽、互嵌共融,共護洱海清澈,共建美好家園。

自古以來,“同飲一湖水、同走一條路、同結一條心、同護一條河、同建一個家”,是大理州洱源縣右所鎮士龐村的村訓,更是士龐村團結興旺的本源。

士龐村內居住的回、白、漢3個民族親如一家人,同心共護美好家園。“綠玉池處於洱海上游,關係著洱海的水質好壞,也是士龐村各族人民賴以生存的母親湖。”士龐村黨總支副書記馬亞偉在綠玉池畔長大,從小就看著父輩們愛護綠玉池生態環境的他,接過接力棒,繼續守護山水清明。“我們一家說服一家,一戶帶動一戶,各民族團結合作,積極轉變傳統生產方法,减少對水源的污染,現在發展起了綠色水稻種植、烤烟生態種植、中藥材種植等產業。”如今的士龐村,背靠青山,面擁良田,清渠穿村,濕地簇擁。

自大理州民族團結進步“百村(社區)示範創建行動”開展以來,越來越多像士龐村一樣的綠美村莊以青山綠水之色描繪團結之花。

發展是解决民族地區問題的“總鑰匙”,以生態引領發展是白族村寨佛堂村給出的思路。在洱海流域內鄉村產業轉型陞級的關鍵期,佛堂村找准“生態農業+文化創意+田園觀光”的主題定位,將生態農業賦以文化内容,提升農業附加值。青山下、碧水間,“稻田劇場”靜待開幕。白族漢子楊榮輝一輩子拿鋤頭的手按起了小算盘,3月份近3萬元的營業額讓他開始計畫擴大農家樂的規模。

居住在鄭家莊的漢、白、藏、傣、納西、傈僳、彝7個民族生動描繪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場景,人人秉承“我們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理念,因地制宜發展產業。2021年,鄭家莊全村經濟總收入達1660.9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6340元,實現了“大家互助奔小康”的經濟共建願景。

鄭家莊先後榮獲雲嶺楷模、民族團結示範村、第四届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組織)等多項榮譽,成為大理州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中的一面旗幟。

隨著《大理州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規劃(2021—2025)》《關於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重新申報工作實施方案》等系列檔案的發佈,大理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愈發清晰。

大理州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十進”為主陣地、主管道,推動創建工作下沉到基層,延伸到家庭和崗位,著力創新載體、提質擴面,深化全域創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洱源縣寧湖二小少先隊活動室裏,學生們創作的洱海繪畫、書法作品、民族工藝品陳列得滿滿當當,該校學生由20個民族組成,做好“同心”文章是教學中關鍵的一部分;彌渡縣毗江社區居住著漢、彝、白、傣、回等10多個民族,在推進都市更新中,毗江社區堅持“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理念,改造了老舊社區、棚戶區,對臨建違建危建進行拆除,形成了共建共亯共治的良好局面;“阿鵬調解室”讓當事人在訴前調解過程中更加親切、方便,大大節約了當事人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把衝突化解在了最基層。

一個個示範效應明顯、特色亮點鮮明的新示範典型湧現,夯實了民族團結進步的“大理模範”。近年來,劍川縣人民政府等14家組織、何國祥等15人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模範個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等13家組織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組織,鶴慶縣金翅鶴村等38個村先後被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大理市、南澗彝族自治縣、賓川縣、雲龍縣等8個縣市和大理州教育體育局等278個組織被命名為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示範組織,張伯簡紀念館等4個教育基地被命名為省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大理市周城村等45個村被命名為雲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水脈相連,民族相依,大理州積極探索民族團結進步跨地區、跨行業的聯建聯創、共建共創模式,與周邊州市、州企業家協會、大理旅遊集團等成立了一批“創建聯盟”,打造環洱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圈,漾濞彝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滇緬公路愛國主義教育示範路,大祥巍一體化交往交流交融示範帶。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