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學館開工建設選址虹口,2024年建成開放,突出展示海派文學與中國近現代文學發展

上海 65℃ 0
摘要:上海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重鎮。計畫2024年建成開放下一步,虹口區將借上海文學館的東風,聯動“今潮8弄”及四川北路區域內海派文化基因,打造集中展現海派文化創新發展的活動區域。

  記者周楠

  昨天,上海文學館在虹口區武進路439號正式開工。

  上海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重鎮。建設上海文學館,是上海幾代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的共同心願。幾經論證,上海文學館最終選址虹口,不僅是這裡地理位置優越,更因為這裡曾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群星璀璨之地。20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茅盾、郭沫若、巴金、丁玲、柔石等大批知名作家在虹口工作,魯迅先生的最後十年在此度過,茅盾先生的筆名在此誕生,在這裡曾掀起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的熱潮,影響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方向,成為上海城市文化記憶中的重要篇章。

  孫中山曾三次到訪扆虹園

  據介紹,上海文學館地上總建築面積約1.4萬平方米,由“扆虹園”等3幢優秀歷史保護建築及1幢新建建築組成。

  位於武進路453—457號的扆虹園,又名趙家花園,是第五批上海市優秀歷史保護建築。20世紀初,它由粵籍商人趙岐峰所建,是一座沒有熟人引薦不能進入的私家花園。孫中山先生早年在虹口留下了許多足迹,也曾於1911年12月、1912年7月、1913年4月三次在扆虹園做客。

  主體建築(新建築)的設計方案,根據所屬風貌保護街坊的特徵,更注重新、老建築之間的呼應和融合,並在外立面上注入紅色元素的表達。上海文學館以國家一級文學館為建設目標,以上海文學史料等文物資源研究為基礎,突出展示海派文學與中國近現代文學發展,實現徵集保護、陳列展示、學術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等功能,將成為彙集全球文學藝術資源,追思前賢、啟迪後學、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重要平臺。

  “公益坊”文化底蘊深厚

  上海文學館所在區域總開發面積約4.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其中包括了2021年11月已經對外營業的“今潮8弄”。上海文學館之所以選址這片區域,和其歷史上深厚的文化底蘊密不可分。在“今潮8弄”的前身“公益坊”中,也包含了很多文學元素。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有比特名為陳其澤的粵籍地產商來到此地,見這裡離上海火車站(老北站)近,便决定開發“公益坊”。開發後的“公益坊”有房屋119幢,建築面積約2.06萬平方米,每幢樓前立面有高矗的青磚圍牆,居住者大多為廣東籍,因而又稱為“廣東弄堂”。

  1928年,公益坊38號,南强書局在此成立。當時,南强書局的出版品,在發行時皆署“上海北四川路公益坊三十八號”。此後一直到20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公益坊”一度成為進步文學青年的聚集地。青年人的身影中,就有“左聯”的作家柯柏年、馬寧等。

  1928年,戴望舒、施蟄存、杜衡、劉呐鷗在北四川路東寶興路路口創辦了“第一線書店”。一個多月之後,警察局送來一紙公文,內容大約是“查該第一線書店有文宣赤化嫌疑,著即停止營業”。書店被查封後,年輕人並未氣餒。日後施蟄存曾撰文回憶說:“我們在北四川路海寧路口公益坊內租了一幢單開間二樓的石庫門房屋,開設了水沫書店。”1929年和1930年這兩年中,水沫書店出版事業辦得非常熱鬧,胡也頻、丁玲等許多文學作者常到書店裏來閒談或聯系稿件。施蟄存回憶說:“最常來的是馮雪峰。有時他白天到店裡來閒談,晚上從景雲裏看了魯迅之後,又順便到這裡來坐一會兒。”

  水沫書店當年還出版過大量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影響的作品——劉呐鷗的小說集《都市風景線》、戴望舒的詩集《我底記憶》、施蟄存的小說集《上元燈》、林疑今翻譯的德國作家雷馬克的名著《西部前線平靜無事》、杜國庠翻譯的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等,直到1931年水沫書店停辦。

  計畫2024年建成開放

  下一步,虹口區將借上海文學館的東風,聯動“今潮8弄”及四川北路區域內海派文化基因,打造集中展現海派文化創新發展的活動區域。

  上海文學館計畫於2024年建成並對公眾開放,届時它在主體建築外,還將集都市更新、歷史保護、商業復興於一體,延續城市風貌的邊界和街景,保留現存歷史脈絡,打造成為有海派特色的都市體驗空間。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嘉鳴,市委常委、虹口區委書記郭芳出席開工活動。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