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東館新嘗試:邀讀者一起“辦”昨起公測,每日“1000+”名額,開放後年接待量可達400萬人次

上海 55℃ 0
摘要:三樓閱讀廣場,816個“鳥”字從“書本”裏“飛”出。8月16日起的公測,每日開放“1000+”名額,包括1000名到館讀者和單獨預約的閱讀活動名額。

上圖東館新嘗試:邀讀者一起“辦”.jpeg

  三樓閱讀廣場,816個“鳥”字從“書本”裏“飛”出。

上圖東館新嘗試:邀讀者一起“辦”.jpg

  昨天,航拍的上海圖書館東館。均記者賴鑫琳攝

  記者施晨露實習生顧奕昕

  昨天上午,從上海圖書館東館一樓大廳出發,30名預約讀者開始體驗這個全新閱讀空間的第一次導覽。戴上耳機,館員張夢圓的聲音清晰可聞:在動與靜、遊與讀之間,上圖東館作出新的嘗試。

  建築面積約11.5萬平方米的上圖東館是國內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圖書館,地上7層、地下2層,開放後可提供座位近6000個,滿足每年200餘場講座、上千場各類學術活動的文化需求,讀者年接待量可達400萬人次。

  近兩月開展多輪公測

  8月16日起的公測,每日開放“1000+”名額,包括1000名到館讀者和單獨預約的閱讀活動名額。

  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解釋,“公測”,是遊戲和軟體發展所使用的語彙,對上圖東館而言,公測既是邀請讀者提前體驗各個空間、各項服務,同時也是在使用中發現問題、不斷調試改進的過程。“8月、9月,在可允許的條件下,東館會展開多輪公測,最後還會進行人流量的壓力測試。”

  一樓大廳地面,上海本土藝術家申凡的作品《往來春秋》由報紙影像重疊而成,當具象的文字被時光消解後,留下段落和標點,直觀表達了書刊中段落結構的形式之美。

  經過藝術裝置《陪伴》,就能抵達三樓閱讀廣場。讀者身處三樓閱讀廣場如同在樹冠上眺望。囙此,這裡又被稱為“漂浮在樹冠上的玉石”。藝術家徐冰的裝置“鳥飛了”,從中央方桌的“書本”裏“飛”出。816個不同字體的“鳥”字,從印刷體向楷書、隸書、小篆一路演變。最後,遠古象形文字的“鳥”,成群飛向窗外的樹林。

  公測期間,這片區域的200多個座位向讀者開放精准預約。預約座位的同時,也能實現預約圖書功能,掃碼入座後,後臺接收到借閱資訊,將由特殊的“館員”——服務機器人將圖書送到相應座位。現時,東館一樓、三樓各配備了6比特機器人“館員”。

  讓讀者多方參與建設

  導覽路線的最後一站是七樓閱讀廣場。這裡是各類閱讀活動舉辦的大本營。率先與讀者見面的是“詩經過我們的生活”特展,沉浸式書法體驗區可以在電子屏上試寫書法,《詩經》吟誦鑒賞區可以通過感應屏看到《詩經》的動態畫面,聽到《詩經》的吟誦。帶著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來“嘗鮮”東館的蔣女士在這裡停步許久。“孩子正好在學,這樣的互動式體驗可以感知《詩經》由吟誦而來的源頭。”

  七樓另一個特色區域是新書展示區,呈現的是各家出版社提供的最新出版圖書。公測中,已有十餘家出版社率先入駐。

  導覽路線走到終點,幾乎所有讀者都表示,還要自己好好看看、慢慢逛逛。“一個詞形容——現代。”直奔家譜館的戴先生說,他體驗到的“現代”一方面是物理上的現代,即建築、空間、硬體;另一方面是科技上的現代,比如,在家譜館的座位坐下,用手機掃一下二維碼就能看到家譜査詢介面,“不用掏出讀者證”。

  二樓“按需列印體驗空間”引進了中文名為“新圖靈”的POD列印設備,在國內圖書館,這是首次。除了傳統圖書館的文印服務,還能為讀者提供按需列印的特色服務——你可以在這裡列印、製作屬於自己的“書”。陳超介紹,去年開始,上圖通過各種管道讓讀者參與東館建設。比如在淮海路館大廳舉辦過傢俱試用,邀請讀者體驗與選擇。如今,東館的桌椅、沙發就吸納了當時讀者提出的建議。“希望更多讀者參與設備調試和服務設計的過程,讓東館越來越接近市民的期待與需求。”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