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者眼裡,夏商周時代“活”起來中外觀眾參觀上博“宅茲中國”展,“通過觀賞文物,瞭解背後的歷史和人”

上海 63℃ 0
摘要: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傑表示,希望大家可以通過觀賞文物,瞭解背後的歷史和人。

  記者鐘菡簡工博

  “今天我要帶大家看的,是中國古代的夏商周文明。”昨天下午3時許,上海博物館一樓展廳門口,金髮碧眼的白俄羅斯靚女夏瀾對著同學江承超的鏡頭侃侃而談——作為“Z世代青年講好中國故事”主題徵集活動的獲獎者,他們昨天與同樣獲獎的6所高校中外學生、“老外講故事”俱樂部成員和智庫專家學者、中外媒體記者一起參觀了正在上海博物館舉行的“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這也成為這些參觀者新的創作素材。

  這場特展,讓數千年前的夏商周時代在當代中外觀眾眼中“活”了起來。作為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展,“宅茲中國”讓昨天的參觀者們驚歎於中華古代文明的璀璨,紛紛表示要以此為契機,面向國際講好精彩的中國故事。

  記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從考古上可以證明,夏朝時人們已經可以組織規模宏大的人群一起勞作。”走進展覽“夏”的部分,束腰爵、素面斝等二裡頭遺址出土的文物旁,有二裡頭遺址宮殿沙盤模型和遺跡分佈地圖。上海博物館青銅部副主任王樾指著這些文物和模型介紹,“二裡頭遺址發掘時出現夯土層,說明當時已有很多人生活勞作在一起。”陳列在同一展臺的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青銅牌飾引起不少參觀者的注意,這塊牌飾以青銅勾勒獸面,嚴絲合縫地鑲嵌著綠松石,歷經3600餘年無一鬆動,“二裡頭遺址有鑄銅、綠松石器等作坊,這件文物可以看出作坊間合作密切。”

  在婦好鴞尊前,來自尼泊爾的阿思勢舉著手機,繞著文物拍了一圈,他興奮地向記者展示自己手機裏的短視頻作品,“太有趣了,從前面看,側面看,後面看,都能看到不同的貓頭鷹形象。現在的人做出這麼精緻的圖案都讓人驚奇,要想想看,這是三千年前的,而且,這麼多年以後,人們還能看到它的展示!”

  王樾帶領參觀者在高達66.6釐米的商代亞長方斝前駐足,指著這件青銅器正中和邊緣做出的一道挺括棱線說,這一細節裝潢讓整件青銅器更立體,也體現了當時青銅鑄造的科技水准和工業體系。

  一件件古代文物,記錄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王樾介紹此次展覽的命名來源——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所藏的何尊上銘刻的“宅茲中國”,是現時所見最早“中國”的出處。“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中國’跟如今的中國不是同一個意思,而是‘國之中央’的意思。這反映出中國一直以來的圍繞一個中心形成‘同心圓’的社會模式。”

  參觀者們紛紛表示,在國際化大都市上海能看到來自中原腹地河南的古代歷史文物,“是一個奇妙的組合”“看到了‘何以中國’的發展脈絡”。

  用當代語言向世界講述

  步入周代展區,鑲嵌綠松石雲紋青銅方豆上身方正渾厚、下身細長的造型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的目光。而一旁的王子午鼎,繁複的花紋和順鼎而下的6條高浮雕夔龍,讓人嘖嘖稱奇。

  “周代的青銅器為何器型和紋樣都更複雜更漂亮?除了技術進步,商代的祭祀文化到周代已經弱化。”王樾隨後的一句話把大家逗笑了:“甲方要求少了,乙方自由發揮的空間就大了。”

  參觀之時,諸如“玉質帶鉤功能就是今天的皮帶扣”一類的連珠妙語,讓年輕的參觀者一笑開懷,也讓外國觀眾有種“恍然大悟”之感。在這一批“很會講故事”的觀眾看來,中國傳統文化故事需要用當代語言向世界講述。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江承超扛著製作短視頻的設備“有備而來”。在觀展之前做過功課的他,並不打算推出一次“歷史課”視頻,而是和同學夏瀾搭檔,記錄下“外國留學生面對中國古代文物會有怎樣的好奇”。

  會說5國語言的夏瀾來中國的原因,正是中國的傳統故事:“小時候我看過一本有‘牛郎織女’等中國神話的書,跟我家鄉流傳的故事完全不同,讓我對中國產生了好奇。”在家人“完全不瞭解中國”的情况下,她來中國學習生活5年多,還在小紅書上開了帳號,“讓中國人瞭解我的家鄉,把中國的故事拍給外國人看”。

  和古人產生情感的聯系

  “中國的歷史是5000年還是8000年?”頭戴澳大利亞牛仔帽的白馬克已經在上海生活15年,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也在同濟大學學習過中國歷史,但進了“宅茲中國”展廳,還是化身為“十萬個為什麼”。看到商代龜甲上的卜辭,他驚訝,“中國人在紙發明之前是這樣寫字嗎?”看到真實的青銅鼎後他確信,“我還不太會寫的鼎字果然和實文長得一樣,中國的文字很奇妙。”

  展廳裏,身高1.77米的俄羅斯靚女奧克薩娜惹人注目,曾是藝術體操運動員的她如今在上海開舞蹈和藝術體操學校。在一件青銅面具前,她感覺形象“和歐洲相通”,打算“回去繼續研究”。最引發她思考的則是跽坐人形玉佩,她圍繞這件不足拳頭大的玉器反復觀看。“這讓我感到內心的平和,是中國人的處世智慧。”

  晚上9時許,昨天最後一場夜間導覽結束。“看展覽也是探尋過去歷史的過程,‘何以中國’系列展覽,就是讓公眾全面瞭解古代中國形成、發展及其與當代中國的聯系,博物館提供這樣一個平臺,通過展現中國豐富考古成果,講好中國故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傑表示,希望大家可以通過觀賞文物,瞭解背後的歷史和人。“這比我們在文獻中看到的歷史更加鮮活,也讓我們可以更多和古人之間產生情感上的聯系。”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