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文化名片大運河重現“星”光燦爛

河北 70℃ 0
摘要:如今,船工號子已入選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京杭大運河一張響亮的名片。河北正大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擦亮運河文化名片。

(記者陳學濤)“大運河上彎連彎,哎嗨喲;九曲回轉往前趕,哎嗨喲;一聲號子我一身汗,哎嗨喲……”

運河水宛如明鏡般,清晰地映著雨後的天空。張俊正望著運河,亮開嗓門唱起了船工號子,聲音時而高亢時而低沉,回蕩在空中。

今年73歲的張俊正,是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滄縣船工號子的傳承人之一。他告訴記者,過去沒有鐵路的時候,大運河就是“高速路”,各種物品都靠運河的船隻運輸,當時的捷地村非常繁華。沒有機械的時候,船隻啟程或靠岸都要靠縴夫拉。號子是提示大夥兒一起使勁兒的訊號。流傳了數百年的船工號子,是鮮活的運河記憶。“能將這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心願。”

在滄縣,作為南運河的主要分洪河道之一,捷地减河自西向東流向渤海,與南北流向的大運河在捷地村形成一個臂彎。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捷地村自古就有“水旱碼頭”之稱。行走在河北滄縣的大運河畔,耳邊響起號子聲,仿佛讓人又回到了曾經繁忙的運河。

從2007年開始,滄州市有計劃地將運河船工號子整理成文字、圖片、音像資料。如今,船工號子已入選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京杭大運河一張響亮的名片。

“現時,我們已擁有非遺項目32項。為了更好地傳承運河文化,滄縣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滄縣大運河辦鄭平平告訴記者,滄縣將繼續保護、傳承、利用好大運河文化資源,展現千年運河綿延鮮活的歷史文脈,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古色古韻的禦碑苑,蜿蜒流淌的運河水……走著,看著,這些景,總也看不厭,拍不完。”運河兩岸,或舉著手機,或架著相機,或擺弄著航拍器,總能看到一個喜歡攝影的人在專注地拍攝。今年54歲的王劍江是滄州市黑白藝術攝影協會主席。作為土生土長的滄州人,王劍江對大運河有著深厚的情感,每隔幾天就要到大運河邊,記錄這裡的變遷。

為了見證發展的印記,王劍江珍藏了很多滄州有地標意義的老照片。“我喜歡拍攝,希望用鏡頭記錄更多的家鄉變化,拍出多彩的生活。”他遵循老前輩們走過的路,用無人機拍出同高度、同角比特的好照片,用對比的形式記錄滄州的發展和變遷。

“這是我四年前拍攝的捷地村,當時捷地减河都乾涸了,附近村民在河道放羊。再看今年上半年拍的同一位置的照片,水草豐茂,宛如烟雨江南。”王劍江激動地說。

占地4000畝的滄州園博園內,北山拔地而起,主園區、中國大運河非遺展示中心和大化工業遺存提升改造3個板塊均顯現雛形;百獅園中,潺潺運河水緩緩流淌,不遠處的滄曲書舍,大運河文化攝影展生動展示運河文化;改造提升中的運河公園裏,人們忙著拍照合影,即將建成的兒童遊樂場已顯現出輪廓……

據瞭解,今年以來,滄州市謀劃推進18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重點專案,加快打造大運河文化保護帶、運河生態景觀帶、全域文化旅遊帶、助力鄉村振興產業帶,推動構建“河為線、城為珠、線穿珠、珠帶面”的融合發展格局。

如今,漫步大運河河畔,處處湧動著新生。不只是滄州,在衡水、廊坊、邢臺、邯鄲、雄安新區等大運河流經之地,昔日運河兩岸都煥然一新。河北正大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擦亮運河文化名片。賞運河風景、品運河文化、聽運河故事、傳運河精神,千年運河在新時代的燕趙大地迎來了蝶變,沿線都市大放异彩,大運河正在重現燦爛星光。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