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科學城三十年正青春彙聚一千八百餘家高新技術企業

上海 71℃ 0
摘要:今天的張江科學城彙聚了1800餘家高新技術企業。2021年,張江科學城總營收首次突破1萬億元,同比增長22.6%。除了大科學設施群,張江科學城現有各類新型研發機構、企業技術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近500家。

  記者黃海華

  30年前,陸勤放弃了浦西的公務員“鐵飯碗”,來到新成立的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公司工作。做出這一決定之時,從小在虹口長大的他,甚至從未去過張江。“我就想來看一看,一片農田,怎麼建設一個高科技園區?”

  從一片農田,到今天的活力四射,張江科學城30年,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活力之源又是什麼?

  創新力:在上海乃至全國“先試先行”

  張江本是浦東的一個小鎮,地名源於當地明朝抗倭士紳張江,如今成了創新的代名詞。一說到張江,人們就自然關聯到敢為人先的勇氣和魄力。

  這種勇氣彌足珍貴。1992年春天,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時指出:“高科技領域,中國也要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為爭“一席之地”,張江高科技園區(張江科學城前身)提前啟動,比預定的時間表早了兩年,是我國當時唯一用“高科技園區”命名的開發區。

  陸勤至今記得開園那天不時飄過的草藥香。“當時條件艱苦,開發公司租了童涵春藥廠的場地辦公,揭牌儀式就在食堂舉行。天特別熱,但也比不過會場的熱烈氣氛。”1992年7月28日,張江高科技園區開園,為浦東開發開放走在前列披堅執銳。

  這種魄力讓人起敬。世界第三大製藥公司羅氏中國區前總經理威廉·凱樂第一次來到張江高科技園區,找不到一條像樣的路。張江承諾,6個月把當時還是鄉間小路的龍東大道修好。全長5.2公里、雙向6車道的龍東大道如期通車,成為園區的第一條交通幹線。帶著3000萬美元的投資計畫,羅氏成為第一個入駐張江的跨國藥企。而今,羅氏在張江的最新一次大手筆投資,是啟動其全球首個自主建立並運營的加速器,總計近3億元人民幣。

  張江的每一次飛躍都是大膽試、大膽闖出來的。正是憑藉著這樣的勇氣和魄力,才有了諸多在上海乃至全國的“先試先行”。首開企業直接登記制先河,登記時限從一開始的5個工作日縮短為3個工作日;發放全國首張“科技信用卡”,無需任何抵押,中小科技企業可獲最高150萬元信用額度;率先試點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設立全國首家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發明專利的平均授權週期從3年縮短至3個月;承接市、區兩級下放的121項審批事權,“張江事張江辦”;首創“人在彼地,才在此地”的用人新模式;頒發了首張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

  30年,從17平方公里到95平方公里,再到220平方公里,一次次擴容是張江科學城之“形變”,更是其創新力驅動發展的必然路徑。

  策源力:撬動高品質發展的有力杠杆

  有人算過這樣一筆賬:本世紀初,張江高科技園區顯現投資熱效應,國家每投入1元錢,就能吸引14元民間資本和12.57美元外資。

  撬動高品質發展的有力杠杆,正是科技創新策源力。今天的張江科學城彙聚了1800餘家高新技術企業。2021年,張江科學城總營收首次突破1萬億元,同比增長22.6%。

  張江策源力從何而來?聚焦國家戰畧和服務國家戰畧的“站位”,以高度的緊迫感在前沿為“中國自主原創與突破”奮力攻關,是張江人心中的矢志不渝。

  “上海光源‘花落’張江高科技園區後,開發公司專門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特地到上海地震局瞭解浦東的地下基礎條件,以供具體選址參攷。”陸勤回憶。

  2009年5月6日,建在張衡路的上海光源正式對用戶開放。這一科學地標的崛起,使得中國進入世界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裝置的第一方陣,張江開始向科學前沿挺進。如今,上海光源的用戶超過了3萬,是我國用戶最多的大科學裝置。新冠疫情暴發後,科學家在上海光源完成數據收集,僅用一周時間就解析了新冠病毒關鍵蛋白3CL水解酶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

  30年,大科學設施從“一個”到“一群”,張江策源力顯著增强。2016年以前,上海只有上海光源這一個大科學設施。而今,張江科學城已建、在建和規劃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到12個,並初步形成我國乃至世界上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羣。正在建設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裝置甚至可以給運動的分子拍電影。

  除了大科學設施群,張江科學城現有各類新型研發機構、企業技術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近500家。

  百舸競發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硬核”產業,近年來呈現年均10%以上的高增長態勢。

  這裡,已成為國內集成電路科技水准最高、產業鏈最齊全的區域。全球晶片設計十强中有7家在張江設立了區域總部、研發中心。

  這裡,集聚著1500餘家生物醫藥創新主體,從業人員超過7萬名。在研藥物品種超過600個,其中1類新藥占比超過50%。截至2021年,累計獲批14個創新醫療器械產品,占全國約11%;累計獲批16項細胞藥物臨床試驗項目,占全國約30%;國內獲批上市的兩款細胞治療產品,全都來自張江。

  這裡,人工智慧產業生態圈加速形成,集聚了600餘家人工智慧企業。上海數據交易所落戶運行,張江人工智慧島成為全國首個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張江線上新經濟生態園、機器人穀、金融數據港等新興園區帶來新動能。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2018年11月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張江科學城展示廳叮囑科技工作者。

  創新策源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是張江念茲在茲的使命,也是回眸與展望中的鮮明昭示。

  吸引力:打造引才聚才的“强磁場”

  只去了一趟張江高科地鐵站附近,偶遇了諾貝爾湖綠地和愛因斯坦雕像,讓馬來西亞籍科學家許金祥對張江充滿了期待,也成為他三年前决定來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工作的“加分項”。“這裡還有很多以科學家命名的道路,一到秋天,居裡路上的梧桐樹也特別美。張江是個有‘氛圍’的地方。”

  “我在這裡深深感受到,一個用心規劃的科學城可以滿足科學家和家人的生活需求,也可以激發他們的科研創新能力。我每天都期待著去上班,也期待著下班見到家人,然後在家繼續上班,帶領團隊和日歐美物理學家討論科研進展。”許金祥笑著感慨。這位“80後”科學家,對於正在張江建設中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滿懷憧憬。“我經常在臨睡前想,要不是在張江,要不是有李政道研究所這個平臺,很難想像我可以這麼充實度過每一天。”

  人才是第一資源。為了讓更多的“許金祥”近悅遠來,張江科學城一直致力於打造引才聚才的“强磁場”。現有從業人員約50萬名,碩士及以上學歷人才占比超過16%,這裡是我國名副其實的創新人才高地。

  產業、教學、科研必須並舉,這條基本發展思路早在張江高科技園區建設初期就被確立。1999年,張江就開通了連接復旦、上海交大的公交線路。為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同年12月,上海復旦張江生物醫藥公司總經理王海波等科技人員,被重獎人民幣109萬元,這在當時算得上一筆鉅款。這家公司是最早進入張江高科技園區的現代生物醫藥企業,發明了多項獨創的專利技術。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浦東留學生服務中心原本設在新區管委會機關大院,2000年伊始遷入張江高科技園區掛牌辦公,為的是給來創業的留學生就近提供“一門式”服務。

  劍指世界一流科學城,今天的張江依然在為吸引人才動腦筋,居轉戶最快3年就可以落戶,在建和建成的人才公寓面積達150萬平方米……

  這裡不僅有“科學”,更是一座“城”。2017年,張江高科技園區陞級為張江科學城,開始從“園”向“城”轉變,學校、醫院、商場、住房、綠地加速建設,烟火氣越來越旺。

  57歲的陸勤如今是張江科學城綜合黨委副書記,他早已把家搬到了張江。這位30年的“老張江”,最令他感動的“張江一幕”,是每個清晨和傍晚來去匆匆的年輕人,因為他們就是張江的“活力”所在。

  和陸勤一樣,無數個“張江人”明天又將開啟嶄新的一天。張江科學城的未來會是怎樣,就蘊藏在當下時光走過的每一個針腳裏。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