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追求卓越,要把事情做到最好”復旦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楊福家逝世,享年86歲

上海 69℃ 0
摘要:記者黃海華復旦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福家,昨天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歲。1992年11月,時任中科院原子核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副校長的楊福家,當選為上海市科協主席。

  記者黃海華

  復旦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福家,昨天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歲。

  他是一比特科學家,是第一位在國外權威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的中國核子物理學家,曾與謝希德等科學家提出“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的提案,為“上海光源”的故事寫下了“序言”。

  他是一比特教育家,1993年至1998年間擔任復旦大學校長;2001年起出任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校監);2004年創辦並出任寧波諾丁漢大學校長。

  振興經濟先要振興科技

  楊福家的人生以1991年為界分成兩段:1991年之前,主要精力在搞科研上;1991年之後,主要做教育工作。楊福家曾經說過,這兩個工作都喜歡,“我的人生哲學是追求卓越,要麼不做事,要麼就把事情做到最好。”

  1958年,楊福家從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後留校任教,24歲時被任命為副系主任,隨後被派往丹麥的玻爾實驗室進修。由他領導的基於加速器的原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實驗室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成果。1988年3月,我國首批實驗核子物理博士生方渡飛、顧牡、鄒亞明,在復旦大學順利通過論文答辯。他們的導師正是楊福家。

  1988年6月,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出了一件新鮮事,該研究所的兩家開發公司的總經理宣佈,凡是在科學研究上作出重大貢獻者,公司將對他們予以1萬元的重獎。這在科學院系統尚屬第一次。這一決定,正是在新任所長楊福家提出所內科研要“破零紀錄”的任期目標不久後宣佈的,受到了科技人員的歡迎。

  “振興經濟首先要振興科技。”1992年11月,時任中科院原子核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副校長的楊福家,當選為上海市科協主席。楊福家的“施政綱領”主要有三:要在創立高科技產業上發揮作用;要讓公眾理解科技;要發揮科技的綜合力量,上海科協是智力密集區,是各領域科技智力的交叉地,在這方面可發揮非常積極和獨特的作用。

  以赤誠之心奉獻給復旦

  1993年2月,楊福家被任命為復旦大學校長。他在就職儀式上說:“我準備以一顆赤誠之心奉獻給孕育我成長的復旦大學。”

  在他看來,復旦應當以一流的教學、一流的教材,培養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教授應當站在基礎教學的第一線。”他對本科教學提出了三點要求:第一,從辦學理念上,強調通才教育。第二,提出加强學風考風建設,杜絕考試作弊現象。第三,提出要搞學分制。

  1993年底,復旦大學邀請了100多位教授專家開展了一次教育思想大討論——“通才”教育到底怎麼實施?最後達成共識,把教學的重心從單純地傳授知識,轉向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掌握豐富的科學資訊,具有較强的適應性。楊福家後來還在《關於知識經濟》一文中提到:“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像復旦大學這樣的重點大學,就必須把素質教育與通才教育放在學生培養首位。否則,我們的學生就很難適應瞬息萬變的形勢。”

  楊福家曾說:“我一生的心願,就是在祖國的大地上建設一個熔爐,讓年輕人在這裡鍛煉、發光、成才。”他一邊力推“給青年人創造機會”,一邊力推“全方位開放辦學”。1995年9月8日,在市政府工作會議上有一項特別安排:楊福家向與會的200多名領導幹部,講解有關資訊公路、大規模集成電路等科學領域的最新發展情況。

  時隔一個多月,復旦提出了“頂天立地”的科技目標:基礎研究要瞄準國際一流水准,到國際上爭金牌。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則要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特別要立足上海,為上海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重大工程作出高水准的、在國內外有影響的貢獻。

  一流大學要有大師有大愛

  楊福家認為,一流大學不僅有大樓,還要有大師、有大愛,要為潛心鑽研基礎科學的科研人員創造一方天地。

  楊福家曾應邀參加美國大學校長會議,一比特校長的話令他深思——“如果每所大學辦得都像哈佛一樣,那美國的社會就會崩潰”。在楊福家看來,不同類型的大學組成一支交響樂隊,鋼琴、大提琴、小提琴……各司其職,組成美妙的音樂。每一所大學都要認准自己的培養目標,辦出自己的特色,在“樂團”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拋開數據和名額,楊福家非常認同吳健雄教授說過的一句話——什麼叫一流大學?只要在週末晚上去看看那裡的燈火是否輝煌。此外,學生在大學畢業後,是否會得出“這所學校改變了我的一生”這個結論。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