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十年·海南”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深化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海南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十年
7月11日,中共海南省委“中國這十年·海南”主題新聞發佈會在海口舉行,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深化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情况。發佈會指出,過去十年是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十年,也是海南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十年。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6次登上海南島,3次對海南進行了綜合性考察並發表重要講話,2013年強調要“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2018年向全世界鄭重宣佈“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今年在考察海南時提出要“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
回顧海南這十年
最大的主題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最大的亮點是自由貿易港建設
最主要的變化發生在以下5個方面
1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邁出關鍵一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先後印發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頒佈施行
為海南量身定制了以“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
和貿易、投資、跨境資金流動、人員進出、運輸來往自由便利
及資料安全有序流動為主要特徵的自由貿易港政策制度體系
實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和“境內關外”的特殊制度安排
並以國家立法的形式固定下來
2018年以來
180多項自由貿易港政策檔落地生效
封關運作準備工作全面展開
壓力測試相關工作有序進行
市場主體年均增長40%
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80%
引進外資企業年均增長近120%
建成運行社會管理信息化平臺
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監管能力全面提升
風險防控體系初步建立並在實際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經驗
確保自由貿易港建設過程中不出現系統性重大風險
2
經濟轉型陞級
取得顯著成效
產業結構更優
以壯士斷腕的决心破除“房地產依賴症”
房地產開發投資占比從最高時的5成下降到3成
房地產稅收占比由超過4成降至3成
產業結構從過去以房地產為主
向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為主邁進
現時,這四大主導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接近8成
發展後勁更足
加快培育南繁種業、深海、航太“陸海空”三個未來產業
以南繁種業、深海為重點的崖州灣科技城建設取得關鍵性成果
我國首個商業航太發射場項目在文昌開工建設
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購物、教育、醫療“三篇境外消費回流文章”初見成效
離島免稅銷售額近兩年翻兩番
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開啟了中外合作辦學的新篇章
博鼇樂城成為國際先進藥械進入中國的最主要通道
環島高鐵、環島高速公路、環島旅遊公路、環島瓦斯管網、國際海纜等
為代表的“五網”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區域發展更協調
下决心推動並實現儋州洋浦一體化
打造海南高品質發展“第三極”
發展格局實現了由海口三亞兩極突進
向“三極一帶一區”區域協同的深刻變革
3
生態環境質量
持續改善
强化制度和機制建設
取消對全省2/3市縣的GDP考核
率先劃定省域生態保護紅線
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
探索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以標誌性工程為抓手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入選首批國家公園
本已瀕臨滅絕的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穩步新增
清潔能源裝機占比和清潔能源汽車保有量占比全國領先
在全國率先實現全面禁塑
裝配式建築面積連續四年翻番
滾動推出“六水共治”、博鼇東嶼島零碳示範區
等新的標誌性工程
整治突出問題
嚴格落實兩輪中央環保督察和國家海洋督察迴響問題整改
開展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和海岸帶整治
在全國率先實現全省範圍內生活垃圾“零填埋”
4
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斷增強
脫貧攻堅成效在全國考核中
連續三年位列第一方陣
與全國一道邁入全面小康
正向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共同富裕奮力前進
持續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醫療資源
推進基層教育醫療人才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改革
“家門口上好學”和“小病不進城、大病不出島”
正成為現實
下决心解决高菜價這個民生之痛
2021年CPI漲幅由往年的全國前列降為倒數
加快構建以安居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公租房為主體
的住房保障體系
更好滿足本地居民和引進人才的住房需求
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和禁毒工作有力有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治安形勢達到建省以來最好水準
5
黨的領導
更加堅強有力
黨內集中學習教育扎實開展
深入開展“勇當先鋒、做好表率”
和作風整頓建設年、能力提升建設年等活動
完善激勵約束機制
建立公職人員容錯糾錯辦法
及案例發佈制度、政商交往正負面清單
堅持人才引進和培養雙輪驅動
2018年以來,引進人才40萬人
較之前的四年同口徑增長近10倍
大力實施“南海系列”育才計畫
本土人才和少數民族幹部培養成效正在顯現
嚴格貫徹八項規定精神及其實施細則
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旗幟鮮明推進清廉自貿港建設
(本版文字整理/况昌勳製圖/張昕)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