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國之大者。
2022年,吉林省全面啟動“千億斤糧生產工程”力爭通過十年左右時間,推動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000億斤,堅決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重任。
2021年,吉林省糧食總產量達807.84億斤,增長率居全國前十大產糧省第1比特。
農業專家們將目光投向耕地面積為219.7萬公頃的吉林西部半乾旱地區。
吉林西部素有“八百裏瀚海”之稱,雖然地勢平坦,光熱充足,但多年來季節性乾旱嚴重、水肥利用效率低、土壤肥力低,糧食產量長期低而不穩。
吉林西部有何增糧潜力?如何實現綠色增糧?對此我們進行了調查。
增糧:
“水肥一體”加減法
西部糧食生產實現“三高五低一帶動”
在專業地圖上“俯瞰”吉林大地,全省的地貌、氣候、資源稟賦一目了然。從東部的長白山脈到西部草原,地勢由高至低,降水量也逐級遞減。到了西部地區,年降水量僅有300至450毫米。
缺水,糧食如何增產?
省農科院王立春專家稱,吉林西部半乾旱地區主要包括白城、松原全部及四平西部和長春西部,這些地區雖然降水量少,但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現有電機井13.39萬眼,配套設施齊備。近年來,全省啟動的河湖連通、引嫩入白、絲巾山水利樞紐等一系列水利工程,使得過境水得到進一步有效利用。這些基礎條件為解决西部季節性乾旱提供了有效措施和可能性。
農業專家為何將增產目標聚焦在吉林西部?
“我省中、西部高產作物面積大,具有較大的糧食增產潜力,是實現千億斤糧食工程的覈心區域。以現時的現狀看,單純靠新增耕地面積和種植結構性調整來實現增產,空間已經有限。西部地區受季節性乾旱、自然降水利用效率低和土壤障礙等因素影響,增產潜力一直沒有得到有效釋放。所以,我們通過農業科技創新克服自然不利條件,在西部實現增產的潜力非常大。”王立春稱。
以玉米為例,近年來的資料顯示:吉林省玉米播種總面積424.61萬公頃,總產量587.91億斤,平均單產13845.8斤/公頃。西部白城和松原地區玉米播種總面積126.9萬公頃,占吉林省玉米播種總面積的29.87%;兩個市縣玉米總產量168.17億斤,占全省28.6%;平均單產13257.3斤/公頃。
單產相差近600斤/公頃,總播種面積大,西部增產是一筆大賬。
調查發現,省農科院王立春科研團隊用10年科研攻關所創新的西部玉米水肥一體化產效雙增科技,在西部地區大面積推廣應用。在松原市乾安縣、長嶺縣、甯江區、扶餘市、前郭縣,白城市的洮北區、大安市、通榆縣、洮南市等地區,平均公頃增產5400-6000斤、增產3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3.0%、肥料利用率提高30.0%,每公頃綜合收入新增4800元以上。
專家介紹,應用新技術可以實現“三高五低一帶動”,即:玉米產量提高、水肥效率提高、經濟效益提高,降低水資源浪費、降低肥料投入、降低環境污染、降低工作次數、降低勞動強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增收:
科學“配餐”按需供給
向“人工智能化”“規模化”“大型機械化”要效益
在乾安縣大遐畜牧場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的現代化示範田內,一排排大型現代化農機具正在工作。
“大遐的地塊主要是產量較低的鹽鹼地,我們只能向農業技術要產量,新技術的應用使耕地薄田變肥田,低產田變高產田。”大遐畜牧場黨委書記劉子良說。
大遐畜牧場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是吉林省體量最大的農墾企業,2019年,他們利用土地國有便於集約的體制優勢,在遐字分場通過返租土地、職工以土地入股管道,當年共計集約土地1370公頃。
因為土地貧瘠,傳統的耕作管道很難實現增產增收。為此,省農科院團隊作為科技支撐組織進駐。專家們因地制宜,運用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秸稈翻埋還田、淺埋滴灌等農業高產高效科技,使大遐的低產田變高產田。
到2021年,大遐的耕種面積從1370公頃發展到4666.7公頃,單產從每公頃18000餘斤新增到24000斤。玉米產量突破1.12億斤,年收入1.12億元,參與耕地集約的農戶人均收入4.48萬元,實現了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和高品質發展的目標。
“玉米水肥一體化種植基地在2021年已產生豐厚收益,在局部遭受嚴重自然灾害情况下喜獲豐收,公頃產量最高達到30000斤,創本地玉米單產新高,平均產量比周邊農民常規種植模式增產40%以上,公頃增產糧食8000斤,增收6920元。”劉子良對水肥一體化科技有著更為直觀和感性的認識,他介紹說,水肥一體化之所以容易推廣,增產增收效果好,主要是“精准”兩個字。它的核心作用就是在玉米的不同生育時期,按照玉米的生長需要向玉米精准供給水肥,保證水肥充足卻不浪費,形成一種人工工作下的“智能化”。
“新技術的應用,也快速促進了大遐規模化和大型機械化的行程,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大遐也享受到新技術推動下規模化、機械化所帶來的巨大效益。”劉子良說。
新技術不僅讓大農場受益,合作社也享受到了新技術所帶來的增收快樂。
在松原市甯江區民樂村春峰玉米種植合作社瞭解到,2016年以來,省農科院團隊在合作社建立30公頃水肥一體化示範田,公頃平均產量由20000斤提高到24000斤,實現節肥23.1%、增產39.1%,籽粒品質達到國家一等糧標準,每公頃新增純收入3300元。
2021年,民樂春峰合作社玉米種植面積發展到867公頃,合作社負責人周大柱算了一筆賬:水肥一體化科技每公頃土地每年需要多投入1000元左右,但卻可以多打出6000斤玉米,多收入5000至6000元,這筆賬划算。
經專家多輪調查和測算,水肥一體化科技多年多點平均公頃產量達24000斤,平均每公頃增產6000斤以上,增收4800元以上。
西部半乾旱地區的玉米總播種面積約166.67萬公頃,按這樣的比例計算,西部總增產潜力不低於100億斤。
“增產100億斤是全面推廣新技術的理論數據,或者說是試驗數據。在實際生產中,可能會受新技術推廣面積,科技到位程度、各種自然條件和客觀因素等多重影響,但是西部半乾旱地區通過新科技保證增產80億斤是非常有可能性的。”專家稱。
增效:
黑土保護做乘法
讓“千億斤糧”永續
“要在利用黑土地的過程中,保護好黑土地。”這是省農科院團隊一直秉承的科研理念。正是這種科研理念,支撐著專家們以水肥一體化科技為覈心,創新了諸如“玉米秸稈全量深翻還田+滴灌水肥精准施用”等節水培肥豐產高效生產科技模式。
洮南市洮府鄉南郊村南郊一社農戶劉學軍是新技術新模式的受益者。2021年他的玉米產量是24878.58斤/公頃,對照增產5118.38斤/公頃,增產率25.90%,新增產值5118元/公頃(1元/斤),新增綜合收入4593元/公頃。
他說,今年,他的15公頃玉米全部採用了省農科院的水肥一體化新技術和保護黑土地的新模式。
新的集成科技,讓農民享受到增產增收的經濟效益,有動力更快更好地接受和推廣新技術,同時,通過節水節肥培肥黑土等大大新增了生態效益。
據專家多年多點測算,西部玉米種植區大面積採用節水培肥科技模式後,耕層土壤有機質年均增長3%以上,固碳440萬噸,節水5.1億立方米,肥料效率提高20%以上,新增純收益25.2億元,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十分顯著。將為實現我省糧食總產量登上1000億斤新臺階、黑土耕地品質持續提升、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據介紹,水肥一體化科技在2018年被製定為地方標準“玉米輕簡化滴灌栽培技術規程”,標準號DB 22/T 2924—2018,該標準的實施,實現了玉米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2021年“吉林省半幹旱區玉米輕簡化滴灌栽培技術創新與應用”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而此前,與該科技相關的2013~2015年吉林省科技支撐計畫重大專案“玉米水肥高效利用科技研究”,提出了吉林省西部半幹旱區玉米水肥高效利用的非充分灌溉科技和供水供肥模式,此模式於2015年被專家驗收評估為國內領先水準。
與本科技相關的2014~2016年吉林省科技廳重點專案“玉米水分虧缺補償科技研究”,提出了東北半幹旱區玉米輕簡化調虧滴灌栽培技術,該科技於2016年被專家驗收評估為國內領先水準。
“我們不僅要實現1000億斤的產量目標,還要讓這種生產能力有後勁兒、永續,讓子孫後代永遠都不會挨餓。”專家王立春說。(孫翠翠)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