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理白族自治州在洱海流域困難立地試點無人機精准定向飛播造林,向荒漠化石漠化土地要“綠洲”,為綠水青山真正變為“金山銀山”提供可推廣複製的造林經驗。
生態修復與造林綠化有機結合
“去年飛播造林結束後,已經進入管護期。我們在周邊裝上了鐵絲網,防止被人畜傷害。現時已經長到了10多公分,成活率不錯。站在挖色大橋上,已經能看到隱隱約約的綠色。”大理州林木種苗管理站站長王世林說。去年8月,大理州林業和草原局先後在大理市海東鎮大官洞山和大理市銀橋鎮蒼山雪人峰廢棄大理石礦開採區進行了兩次精准定向飛播造林。這是大理州首次利用無人機實施困難立地精准定向飛播造林,標誌著洱海流域試點困難立地精准定向飛播造林工程專案啟動。
由於降雨量少、蒸發量大、石漠化嚴重,土壤極度乾燥貧瘠,大理洱海東岸面山千百年來山坡上一片荒蕪。2015年以來,大理州以超常舉措狠抓洱海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洱海流域森林覆蓋率從39.33%提高到41.2%,生態保護與修復取得階段性成效。然而受特殊的地質地貌、氣候條件等影響,洱海流域森林覆蓋率仍低於全州平均水準,生態保護與修復任重道遠。
“我們常說洱海東岸面山片區有兩個‘太陽’,一個是直射的太陽,另外一個是洱海反射的陽光,使得蒸發量是下雨量的兩倍,石漠化嚴重,土壤乾旱貧瘠,形成了‘千年荒’,大官洞山很有代錶性。”大理州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所長張雁東說,“現在是雨季,山上看起來有一些綠色,這是一代代的林業人接續種下的車桑子。一到冬天,茅草枯黃,整個山坡又變得一片荒凉。”
“無人機每次可背負20公斤種子,精准投放到播前預整的接種坑中。針對洱海東岸面山石漠化嚴重,土壤乾旱貧瘠的地理特質,去年飛播選擇了波斯菊、雲南松、苦刺、旱冬瓜等5個耐旱的樹種。”王世林介紹,“去年植苗的紫花苜蓿和波斯菊已經開花了,我們看到了綠色的希望。”
針對現時洱海流域約有4.6萬畝石漠化程度嚴重、山高坡陡等困難立地亟需修復的現狀,大理州林業和草原局多次研究精准飛播造林,决定在大規模開展精准飛播造林前,先在洱海流域開展試點工作。試點選擇了挖色鎮大官洞山代表的幹熱石漠化區和銀橋鎮蒼山林區雪人峰關停採礦區代表的高山冷凉石漠化區,總規模為430畝,其中高山冷凉石漠化區100畝、幹熱石漠化地區330畝。
“為更全面總結試點經驗,我們在挖色鎮大官洞山試點區設定了3種造林管道作對照,通過樣地監測,找出適宜的管道進行推廣。飛播的效果好,我們就選擇適宜的地塊進行飛播。有一定水利條件的地塊,就進行點播和插播。幾種不同的模式同時實施,使我們的困難造林地方實現人工造林。”大理州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勇介紹,“蒼山大理石礦的關停採礦區,在大理石開採過程中對山體有些破壞,每逢豪雨天氣,土壤流失嚴重,涉及到的幾條蒼山溪流水質受到影響。這些地方的海拔在2400米至3200米,在山體破壞部分種樹種苗,種植難度大,種植以後的管護難度更大。我們按照海拔情况選擇相應的樹種,通過精准飛播的管道試點,雖然土壤情况差一些,但是降雨豐富、濕度大,一旦試驗示範獲得成功,今後對蒼山大理石礦區域的生態修復就可以採用精准飛播的管道來進行,並且在整個洱海流域的困難造林地區進行推廣。”
從2019年開始,大理州林業和草原局在洱海東岸石漠化嚴重的挖色齊平山開發了50畝海東石漠化生態修復樹種選擇試驗示範基地,利用樹種選擇、壯苗培育、苗木栽培、樹種配寘等綜合科技,試驗種植了火棘、球花石楠、楓香、川滇六道木等19個鄉土綠化樹種。如今,試驗示範區已是綠意盈盈,呈現出一派有花有果、蜂飛鳥鳴的喜人景象。“我們試驗種植了觀葉紫花苕,已經獲得了成功。這是一種豆科植物,它的根系有固氮的效果,能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樹木良性生長,並且四季常綠,將來推廣到洱海東岸面山種植,能够提升景觀效果。”張雁東指著火棘樹下一叢綠油油的觀葉紫花苕欣喜地說。
洱海環海東路邊坡生態治理一直是洱海流域的綠化瓶頸。2019年,大理州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在金梭島對面的環海路邊坡試驗種植了3株野葛根,已經自然成活,長出了10多米長的爬藤。“對於環海路邊坡生態治理,我們採用的是立體垂直綠化的管道。3株野葛根試驗種植成功後,我們又在周圍的邊坡上種植了125株試驗示範基地自己繁育的野葛根苗,種植成功後,將在洱海環海東路邊坡生態治理中進行推廣。”張雁東說。
科技賦能綠色希望
無人機精准定向飛播造林不是新興技術,但與20世紀90年代使用的Y-12型飛機相比,無人機會沿著事先確定的航線,採用單程式、複程式、穿梭式以及重複播撒等多種工作管道進行飛播,從而有效提升飛播造林出苗率,且具有速度快、投入少、成本低且不受地形限制等特點和優勢,特別是對生態環境惡劣、立地條件差的地區,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生態修復手段。
按照適地適樹適種源的要求,試點項目選擇了雲南松、旱冬瓜、苦刺、清香木、麻櫟、馬桑、雲南沙棘、紫羊茅、高羊茅、波斯菊等10個品種。與以前飛播造林相比,由原來的普通種調整為良種或優良種源種子;由原來的針葉樹種或灌木為主,擴大到適宜不同氣候帶的針葉樹種、闊葉樹種及灌木,涵蓋主要生態造林樹種、鄉土樹種、觀賞苗木樹種;由原來純林飛播管道,調整為針闊混交、針灌混交、闊灌混交,以生態造林樹種搭配鄉土樹種、觀賞樹種等多模式的飛播管道,使飛播成林擁有更加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更加穩定的森林結構。
在用種處理上,對飛播用種使用生根粉、保濕劑、黏合劑、鳥鼠忌劑等“包衣”科技處理,為種子套上“防護罩”,使飛播種子的科技含量大大新增。為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新增種子觸土機會,對土壤板結或地表死地被物厚的播區地塊進行簡易整地,儘量降低對地塊植被的破壞。
為更科學全面地總結出試點經驗,根據項目區立地條件設定了對照和重複,造林管道上設定了植苗造林、點播造林、飛播造林3種類型,並以海拔不同設定了3種類型的重複,並設定了人工補水和不補水2種育林措施。
大官洞山試點配套了灌溉設施,共設計3個大區、18個社區。18個社區嚴格按試點設計進行撫育管護,做到分區施策、精准管護。造林完成後,組織科技人員對播區出苗情况進行跟踪調查,監測苗木長勢,掌握無人機飛播造林後播區範圍內幼苗密度及生長、分布情况,為無人機補播或複播提供依據。對出苗率低的播區,實施複播工作,以保證飛播造林成苗率。
項目組已經安裝了鐵絲網圍欄、修築了防火通道,採用人工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管道,以播區為組織實行封禁管理,按照“飛、封、補、管,綜合經營”的方針,飛播後封護5年,前3年封育、後兩年封禁,嚴禁人畜進入播區危害,適時做好補植、補播、幼林撫育、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以及後期成效調查,對飛播造林成效做出總體評價。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