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開放文山丨紅旗漫捲七鄉歡歌

云南 108℃ 0
摘要:2019年1月,富寧縣歸朝鎮引進企業並同步成立農民合作社,開展燕窩果試驗性種植。走進文山市裏布嘎社區,年初開張的“新時代老年幸福食堂”獲得社區居民的普遍稱讚。今年全州脫貧勞動力已實現轉移就業29.37萬人。

91年前,壯族老鄉做嚮導,紅軍隊伍踏上了文山這片熱土,在這裡開闢了雲南省第一塊紅色革命根據地。

鬥轉星移,紅色基因深植這裡,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轉化為磅礴精神力量,深深滋養著七鄉兒女。

行走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穿行於喀斯特綠洲山嶺間,我們看到最美的畫面是各族群眾燦爛的笑臉。

美麗邊關入畫來

麻栗坡縣天保村委會老寨村民小組,人們在傳承紅色、編織綠色中創造幸福生活。

紅色老寨是一面旗。1948年,中共桂滇邊工委在這裡建立起民兵護鄉中隊、民兵大隊和農會組織。

綠色老寨是一幅畫。一幢幢風格統一的兩層中式別墅,掩映在青山綠水間,家家戶戶瓜果飄香,溢滿濃濃鄉愁。

主打“紅色牌+農家牌”,村民黃世蘭的日子越過越甜。“家裡的3間房改成民宿,一年也有近萬元收入。”黃世蘭笑著說。

7年前,老寨村被列為雲南“沿邊三年行動計畫”省級試點村。隨著抗震安居、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升、村寨環境整治、勞動者貭素提高6大工程的實施,紅色老寨煥發出勃勃生機。

新風撲面,不止老寨。

天保村馬家灣小組,路邊、房前屋後,一個個用山石、廢棄牛槽、石磨等老物件堆砌的花台格外別致,加上香樟、茶花等樹木花草的點綴,村莊的顏值與氣質為之一變。

“石頭是山上找的,花台是自己砌的,優美環境是村民自己打造的。”說起人居環境的改變,村民小組長徐世兵很自豪:“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沒啥幹不好的。”

曾在都市打拼的天保村新城二組“90後”村民盛朝成去年返鄉創業,在村裡開設了全村第一家電子器件加工廠,產品遠銷廣州、珠海等地。如今,30多名周邊村民在他的工廠實現了就近務工。“別看我們是農村,不僅能賺到錢,還能享受到好生態好風光,很多人羡慕呢。”盛朝成笑道。

“今年我們將發展魔芋500畝、紅心柚130畝,計畫培育樹蕃茄1000畝、並建起初級加工廠。”天保村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胡獻浩滿懷信心,希望通過產業規劃、項目帶動、政策扶持、群眾參與,讓天保村提速奔向“綠富美”。

在文山州438公里的邊境線上,一個個邊境鄉村正在蝶變。根據規劃藍圖,到2025年,文山州將把富寧、麻栗坡、馬關3個邊境縣的42個抵邊行政村(社區)建成現代化邊境小康村,讓邊境各族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

共沐暖陽山海情

從脫貧攻堅大合唱,到共譜鄉村振興新樂章,東西合作、定點幫扶的音符,傳遍壯鄉苗嶺山水間。

牛倌張國華在家門口脫貧的故事頗具代表性。張國華在廣南縣珠琳鎮阿卡黑村的家,4層小樓修葺一新,“過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鎮裡引進了肉牛養殖龍頭企業,我也找到了用武之地。”張國華說。

肉牛產業一直是廣南縣帶動面最廣的農業產業。近年來,當地依託滬滇合作,引進資金、項目扶持本土優質企業。吸引上海龍頭企業,通過企業+合作社+村集體+困難戶的模式,推進55個高峰牛產業扶貧項目,帶動1.2萬戶家庭務工增收。

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後,老區人民沒有停下創造更加幸福生活的步伐。

夜幕降臨,走進富寧縣歸朝鎮中禾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330畝連片燕窩果園在燈光照耀下宛如白晝。合作社理事長田興琳介紹,夜間補光可以保證果樹一年四季開花掛果,實現錯峰上市,增產增收。

這一新興產業的落地,源於上海市和雲南省科技廳的通力協作,是一個科技示範先行+幫扶合作跟進的成功案例。

2019年1月,富寧縣歸朝鎮引進企業並同步成立農民合作社,開展燕窩果試驗性種植。在省科技廳資金支持和技術指導下,33畝燕窩果試種取得成功。當年7月,滬滇合作投入幫扶資金,及時跟進,支持發展規模化種植300畝。

合作社(公司)+村集體經濟+農戶的模式,讓產業項目與村集體和困難戶建立起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由上海援建資金扶持周邊15個村集體入股,實現共建共用。初步測算,在10年合作期間,該項目將累計為村集體和低收入羣衆增收1000餘萬元。

文山幹部群眾鬥志昂揚,綜合各方力量,乘勢而上,繼續推進脫貧地區高品質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2021年,全州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13107元,比上年增長13.56%。

發展溫度暖人心

每個人身邊具體可感受到的事例,折射出老區日新月异的變化。

走進文山市裏布嘎社區,年初開張的“新時代老年幸福食堂”獲得社區居民的普遍稱讚。唐廣玉老人是這裡的常客,“兩葷三素一湯只花了3元錢,清淡可口。”唐廣玉豎起了大拇指。

文山市正在積極探索食堂+社區+專業志願者服務隊+老年社團+其他社會組織的助老模式,努力將其打造成為社區互助養老的銀髮幸福加油站。

“同事們把這兒當成了自己家。”馬關縣城環衛工人楊國豔對“愛心驛站”讚不絕口。她口中的“愛心驛站”由縣稅務局服務廳舊址改造而成。走進37平方米的驛站,微波爐、免費飲用水、充電器、應急藥品等一應俱全,並設立了“媽咪小屋”。小小“驛站”為戶外勞動者提供了溫暖的歇脚地,更為都市注入了人文關懷。

點滴變化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從一個個細節體現著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暖陽裏,依山靠水的德厚鎮樂西村風光秀麗,連片千畝蔬菜基地裏一片忙碌景象。從這裡採摘的新鮮時蔬,每天通過冷鏈一車車發往省外,最遠出口到新加坡。“脫貧前一家人年收入不到3000元,如今每月在基地裏打工有2500多元的收入,3畝地流轉後還有租金收入。”村民李秀英高興地說。

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已成為文山州勞動力轉移的主要管道之一。文山州積極引導鼓勵外出務工能人返鄉創業,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今年全州脫貧勞動力已實現轉移就業29.37萬人。同時,聚焦三七中醫藥產業、綠色鋁產業、康養旅遊業、現代農業等重點產業,鼓勵引導企業設立崗位,優先吸納本地羣衆,尤其是低收入勞動力就業。就業穩,人心暖,今年文山州勞動力轉移122萬多人,就近就地就業45.92萬人。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