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重庆 45℃ 0
摘要:

2021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重慶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

2022年3月18日


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在以習近平衕誌為覈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届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訓示要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全市疫情防控成果持續鞏固,經濟發展保持良好態勢,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894.02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兩年平均增長6.1%。按產業分,第一產業增加值1922.03億元,增長7.8%;第二產業增加值11184.94億元,增長7.3%;服務業增加值14787.05億元,增長9.0%。三次產業結構比為6.9:40.1:53.0。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6879元,比上年增長7.8%。民營經濟增加值16628.56億元,增長9.4%,占全市經濟總量的59.6%。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3212.43萬人,比上年新增3.5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259.13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0.32%,比上年提高0.86個百分點。全年外出市外人口412.56萬人,市外外來人口222.77萬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為6.49‰,死亡率為8.0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55‰。全市常住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2.39,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07.94。

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5.08萬人,比上年增長14.5%。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9%,比上年末下降1.6個百分點;全年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

全市農民工總量756.3萬人,比上年增長2.7%。其中,外出農民工513.6萬人,下降1.7%;本地農民工242.7萬人,增長13.4%。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3%,其中食品價格下降4.4%。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3.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7.2%。農產品生產者價格下降1.6%。全年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總體呈先昇後回落的走勢。12月份,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指數為100.3、同比指數為107.9;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指數為99.6、同比指數為104.4。

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逆勢成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8.2%,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8.1%,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28.9%和19.1%。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生物產業、新材料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8.6%、11.9%、19.6%和13.2%。全年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8.4%,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8.5%。全市限額以上組織通過公共網絡實現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27.3%,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8.8個百分點。全年新增市場主體57.88萬戶,年末市場主體總數320.37萬戶。

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成效。全年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5%。全市環境空氣品質滿足優良天數326天。環境空氣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地表水總體水質為優,Ⅰ~Ⅲ類水質的斷面比例為95.9%,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庫區一級支流水質呈富營養的斷面比例為34.8%。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勢見效。全面落實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召開兩次川渝黨政聯席會議,設立300億元雙城經濟圈發展基金,共同實施85項年度重點任務,推進67個重大合作項目,打造10個區域合作平臺。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獲批啟動實施,成渝中線、鄭萬高鐵重慶段、渝西高鐵、涪江雙江航電樞紐、川渝電網一體化等項目取得積極進展。推動科技創新區域協同,集中開工40個重大科技專案,合作共建6個重點實驗室,組建成渝地區高新區聯盟、技術轉移聯盟和協同創新聯盟。推動產業發展協同合作,製定汽車、電子、裝備製造、工業互聯網高品質協同發展實施方案,獲批共建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和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推動生態環保聯建聯治,共同實施長江幹流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開展跨界河流污染專項整治和空氣污染聯防聯控。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用,啟動第二批便捷生活行動,210項“川渝通辦”事項全面實施,跨省醫療結算、公積金异地貸款等實現“一地辦”。

“一區兩群”經濟協調發展。建立健全“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工作調度機制和區縣對口協同發展機制,促進各片區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協同發展。全年主城都市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455.64億元,同比增長8.0%;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95.15億元,同比增長9.1%;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43.19億元,同比增長7.6%。從工業生產看,主城都市區產業門類齊全,配套體系完善。從投資看,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投資增長加快。從消費看,主城都市區消費市場持續復蘇;兩群地區在特色山地效益農業、文旅融合發展的推動下,消費市場呈現穩健復蘇的良好態勢。

二、農業

全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960.86億元,比上年增長7.8%。

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019.79萬畝,比上年增長0.5%。糧食綜合單產361.89公斤/畝,增長0.5%。

全年糧食總產量1092.84萬噸,比上年增長1.1%。其中,夏糧產量121.06萬噸,增長1.2%;秋糧產量971.78萬噸,增長1.0%。全年穀物產量761.38萬噸,增長1.0%。其中,稻穀產量493.05萬噸,增長0.8%;小麥產量6.15萬噸,增長1.0%;玉米產量254.56萬噸,增長1.4%。全年猪肉產量142.01萬噸,增長30.5%。活豬出欄1806.86萬頭,增長26.0%。年末生豬存欄1179.83萬頭,增長9.0%。

三、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7888.68億元,比上年增長9.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7%。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11.1%,股份制企業增長10.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10.5%,私營企業增長10.0%。分門類看,採礦業下降15.7%,製造業增長11.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2.8%。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產業看,汽車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6%,機車產業增長5.9%,電子產業增長17.3%,裝備產業增長16.8%,醫藥產業增長14.5%,資料產業增長5.9%,消費品產業增長8.9%,能源工業增長3.4%。分行業看,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4.0%,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4.3%,非金屬礦物製品業下降0.8%,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1.5%,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6.4%,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7.1%,鐵路、船舶、航空航太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增長6.9%,電力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27.0%,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13.5%,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5.6%。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比上年增長40.8%。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增長92.7%,股份制企業增長39.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48.2%,私營企業增長21.3%。分門類看,採礦業利潤比上年下降7.8%,製造業增長44.0%,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1.1%。

全年建築業增加值3296.26億元,比上年增長1.9%。全市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總產值9943.01億元,增長10.8%。

四、服務業

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2697.53億元,比上年增長13.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087.34億元,增長9.9%;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550.31億元,增長14.1%;金融業增加值2459.78億元,增長4.0%;房地產業增加值1658.35億元,增長4.1%;其他服務業增加值6333.74億元,增長10.0%。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5246.66億元,比上年增長15.4%。

全年貨物運輸總量14.43億噸,貨物運輸周轉量3841.66億噸公里。全年內河港口貨物輸送量19804.25萬噸,增長20.0%。空港貨物輸送量47.87萬噸,增長16.0%。國際標準集裝箱輸送量171.21萬標準箱,其中鐵路輸送量38.14萬標準箱,增長20.1%。

全年旅客運輸總量3.53億人次,比上年下降11.4%。旅客運輸周轉量644.57億人公里,增長1.7%。空港旅客輸送量3741.63萬人次,增長2.8%。

年末全市民用車輛擁有量837.09萬輛,比上年末增長9.4%。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768.23萬輛,增長10.2%。民用轎車擁有量273.84萬輛,增長7.8%。其中私人轎車254.56萬輛,增長8.8%。

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163.19億元,比上年增長20.2%。郵政業全年完成郵政函件業務1489.16萬件,包裹業務21.16萬件,快遞業務9.79億件,快遞業務收入103.43億元。

全年完成電信業務總量4412.36億元,同比增長38.3%。全市電話使用者4359.11萬戶,其中行动电话用戶3751.11萬戶。行动电话普及率為117.02部/百人。互聯網用戶4824.73萬戶,其中移動互聯網用戶3288.50萬戶,固定寬帶互聯網用戶1536.23萬戶;手機上網用戶3284.45萬戶,增長5.6%。

五、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1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9%。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7.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23.2%。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增長17.0%,餐飲收入增長28.5%。

在限額以上組織中,糧油、食品類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2.6%,飲料類商品增長47.5%,烟酒類商品增長24.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增長7.9%,化妝品類商品增長10.0%,金銀珠寶類商品增長38.6%,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增長17.4%,中西藥品類商品增長9.8%,文化辦公用品類商品增長18.3%,傢俱類商品增長24.1%,通訊器材類商品增長8.8%,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商品增長27.3%,石油及製品類商品增長25.9%,汽車類商品增長13.0%。

從零售業態看,全年無店鋪零售比上年增長25.8%。其中,網上商店增長20.6%,郵購增長49.4%;在有店鋪零售企業中,百貨店增長3.5%,量販店增長17.6%,倉儲會員店和廠家直銷中心增長70.2%。

六、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上年增長6.1%。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4%,工業投資增長9.1%,民間投資增長9.3%。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4354.96億元,比上年增長0.1%。其中,住宅投資3288.11億元,增長3.1%;辦公樓投資80.88億元,下降9.7%;商業營業用房投資413.07億元,下降7.4%。全年全市棚戶區改造1.5萬戶。

全市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3839公里。公路路網密度223公里/百平方公里。鐵路營業里程2394公里。軌道交通營運里程370公里,日均客運量300.6萬人次。

七、對外經濟

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8000.59億元,比上年增長22.8%。其中,出口5168.33億元,增長23.4%;進口2832.26億元,增長21.7%。按美元計算,貨物進出口1238.3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1.5%。其中,出口800.06億美元,增長32.2%;進口438.27億美元,增長30.2%。全市對東盟、歐盟、美國三大貿易夥伴分別進出口1292.33億元、1239.79億元、1199.3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2%、19.5%、11.4%;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2207.01億元,比上年增長26.0%。

全市新增外商投資企業351家,比上年增長22.3%。全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6.65億美元,增長3.8%。其中,外商直接投資22.36億美元,增長6.4%。截至年底,累計有312家世界500强企業落戶重慶。

全年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4.52億美元,比上年下降6.3%;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4.25億美元,下降25.7%。

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新增注册企業(含分支機搆)14246戶,註冊資本總額1147.04億元。其中,新增注册外資企業(含分支機搆)99戶,註冊資本4.17億美元。引進項目479個,簽訂合同(協定)總額1649.37億元。

全年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運輸11.24萬箱,同比增長54.2%;總運輸貨值187.16億元,同比增長40.1%;其中外貿貨值115.60億元,同比增長38.1%。物流網絡輻射107個國家和地區315個港口。中歐班列(成渝)總運輸41.86萬箱,位居全國第一。外貿貨物輸送量578萬噸,同比增長9.4%,開行滬渝直達快線1192艘次,同比增長32.6%,運輸集裝箱22.65萬標箱,同比增長40.3%,江海聯運可通達環太平洋、大西洋200個國家和地區600個港口。新開國際航線5條,國際航空貨郵輸送量達到22.14萬噸,同比增長46.8%。

八、財政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85.4億元,比上年增長9.1%。其中稅收收入1543.4億元,增長7.9%。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835.1億元,比上年下降1.2%。

金融機構資產規模7.4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45908.04億元,比上年末增長7.1%。其中,人民幣存款餘額44270.21億元,增長7.3%。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46927.6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2.0%。其中,人民幣貸款餘額46043.22億元,增長12.4%。

全市共有證券公司總部1家,證券營業部208家,證券分公司49家。境內上市公司63家,總股本960.01億股,股票總市值11367.88億元。

全市共有保險法人機构5家,省級分公司60家。保費總收入969.53億元。其中,財產保險收入217.21億元,人壽保險收入519.23億元,健康和意外傷害保險收入233.09億元。全年賠付各類保險金305.02億元。其中,財產保險賠付150.14億元,人壽保險賠付62.11億元,健康和意外傷害保險賠付92.77億元。

九、居民收入消費和社會保障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03元,比上年增長9.7%。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502元,增長8.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0元,增長10.6%。按全體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1019元,中間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9741元,中間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8978元,中間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42616元,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76297元。

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4598元,比上年增長13.5%。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9850元,增長12.8%;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6096元,增長13.8%。全市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3.2%,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其中城鎮為32.0%,農村為36.6%。

全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354.25萬人,比上年增長12.5%。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139.93萬人,下降2.3%。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95.85萬人,增長3.8%。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465.88萬人,下降1.4%。工傷保險參保人數765.73萬人,增長5.4%。生育保險參保人數536.55萬人,增長6.1%;享受生育保險待遇26.32萬人次,下降2.3%。失業保險參保人數598.30萬人,增長9.1%。

年末全市共有23.93萬人享受都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8.57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都市特困人員救助供養人數8.19萬人,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人數9.77萬人。全年資助154.28萬困難群眾參加醫療保險。

都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636元/月,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515元/月,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為827元/月,集中供養孤兒補助標準1477元/月,社會散居孤兒補助標準1277元/月。

十、科學技術和教育

截至年底,市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220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10個。市級及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64個,其中國家級中心10個。新型研發機構179個,其中高端研發機構77個。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5108家。全年技術市場簽訂成交契约7266項,成交金額310.8億元。

全年專利授權7.6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0.94萬件。有效發明專利4.23萬件。

全市共有有效注冊商標71.99萬件,比上年增長19.2%。馳名商標161件,地理標誌286件。

年末全市共有產品檢驗檢測機构88家,其中國家質檢中心19個。現有認證機構10家。法定計量科技機构7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450.14萬臺(件)。全年修訂、製定地方標準(不含工程建設、食品安全)115項。

全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學校69所,成人高校3所,中等職業學校129所(不含技工校),普通中學1123所,普通小學2717所,幼儿園5684所,特殊教育學校39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8.03%,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8.61%,國中入學率99.60%,小學入學率99.93%,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91.01%。在園幼兒普惠率93.15%。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5.67%。

十一、文化旅遊、衛生健康和體育

全市共有博物館111個,文化館41個,公共圖書館43個,公有制藝術表演團體20個。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49%,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56%。全年生產電視劇3部、電影35部、電視動畫片1730分鐘。出版各類期刊3036萬册,圖書14292.97萬册(張)。全市共有國家級綜合檔案館40個、市級專業檔案館1個、市級部門檔案館4個。

全市旅遊及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1076.09億元,較上年增長9.9%;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9%,與上年持平。年末全市擁有國家A級景區269個,其中5A級景區10個,4A級景區131個。

年末全市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构21358個。其中,醫院85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577個,鄉鎮衛生院819個,村衛生室9492個。醫療衛生機构實有床位數24.07萬張。其中,醫院床位17.81萬張,鄉鎮衛生院床位4.56萬張。全市共有衛生科技人員24.41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9.17萬人,注册護士11.34萬人。

年末全市共有體育場地13.66萬個,體育場地面積6675.00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08平方米。我市獲全國最高水准比賽獎牌47枚,其中金牌11枚。

十二、資源、環境和應急管理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比上年增長5.5%,其中,六大高耗能行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增長7.6%。組織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4.7%。全社會用電量增長13.0%。

全年水資源總量719.65億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1365毫米。全年總用水量72.12億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13.15平方公里。

全市自然保護區58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個。完成營造林面積34.9萬公頃。全市森林覆蓋率54.5%。

全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晝間達標率為98.9%,全市區域環境雜訊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52.5分貝,道路交通雜訊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64.4分貝。都市區域雜訊總體水准等級為二級,評估為較好;道路交通雜訊總體水准等級為一級,評估為好。

全年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876人(含道路運輸事故次責及以下),比上年下降7.0%;較大生產安全事故8起,同比持平;未發生重大生產安全事故。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031人,比上年下降18.4%。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1.69人,上升0.6%。

注:

1.本公報中2021年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捨五入的原因,存在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况。

2.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及相關行業增加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兩年平均增速是指以2019年同期數為基數,採用幾何平均的方法計算的增速。

4.外出農民工是指在戶籍所在鄉鎮地域外從業6個月及以上的農村勞動力;本地農民工是指在戶籍所在鄉鎮地域以內從業6個月及以上的農村勞動力。

5.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節能環保和數位創意等八大產業中的工業相關行業。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按可比口徑計算。

6.高技術製造業包括醫藥製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電腦及辦公設備製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錶製造業,資訊化學品製造業。

7.高技術產業投資包括醫藥製造、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等六大類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和資訊服務、電子商務服務等九大類高技術服務業投資。

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財務指標增速按可比口徑計算。

9.其他服務業包括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資訊傳輸、軟件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科技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等行業。

10.郵政業務總量按2020年價格計算。

11.基礎設施投資是指建造或購置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提供基礎性、福斯性服務的工程和設施的支出。本公報中的基礎設施投資包括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郵政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

12.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是指具有集體、私營、個人性質的內資企事業單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企業單位建造或購置固定資產的投資。

13.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是指將所有調查戶按人均收入水准從低到高順序排列,平均分為五個等份,處於最高20%的收入群體為高收入組,依此類推依次為中間偏上收入組、中間收入組、中間偏下收入組、低收入組。

14.體育場地調查對象不包括軍隊、鐵路系統所屬體育場地。體育場地面積是指體育訓練、比賽、健身場地的有效面積。

15.行業統計標準:

規模以上工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單位。

有資質的建築業: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的建築業法人單位。

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企業(組織)。

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企業(組織)。

房地產開發經營業:全部房地產開發經營業法人單位。

規模以上服務業: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資訊傳輸、軟件和資訊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三個門類和衛生行業大類。

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科技服務業、教育三個門類,以及物業管理、房地產仲介服務、房地產租賃經營和其他房地產業四個行業大類。

年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兩個門類,以及社會工作行業大類。

資料來源(以文中數據為序):

本公報中城鎮新增就業、登記失業、社會保障數據來自市人力社保局;譟音、空氣、水質監測數據來自市生態環境局;市場主體、質量檢測數據來自市市場監管局;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數據來自市政府口岸物流辦;水產品數據來自市農業農村委;交通數據來自市交通局;民用汽車數據來自市警察局;郵政數據來自市郵政管理局;通信數據來自市通信管理局;都市棚戶區數據來自市住房城鄉建委;貨物進出口數據來自重慶海關;對外經濟資料來自市商務委;財政數據來自市財政局;部分金融數據來自市金融監管局和人行重慶營管部;證券數據來自重慶證監局;保險數據來自重慶銀保監局;醫療保險數據來自市醫保局;城鄉低保、城鄉特困人員救助數據來自市民政局;科技數據來自市科技局;專利、商標、地理標誌數據來自市知識產權局;教育數據來自市教委;文化、旅遊數據來自市文化旅遊委;電影、期刊、圖書數據來自市委宣傳部;檔案數據來自市檔案局;醫療衛生數據來自市衛生健康委;體育數據來自市體育局;水資源數據來自市水利局;自然保護區、林業、森林數據來自市林業局;生產安全事故數據來自市應急局。其他數據來自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