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在三亞掛牌,是海南的重大使命,也是海南的寶貴機遇
做强種業“晶片” 端穩“中國飯碗”
海南日報記者 邱江華
眼下,位於三亞的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基地,微風吹過帶起層層稻浪。來自全國各地的科研人員正忙著量測、記錄每一株水稻的根莖、株高等數據,這片水稻即將迎來收割季。
3月16日,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在三亞掛牌。這是我國農業領域首批啟動建設的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之一,致力於推動提升我國糧食科技創新和鹽鹼地生態修復能力,為我國突破“藏糧於地”空間、拓展“藏糧於技”儲備開闢新路徑。
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牽頭,聯合海南大學、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有限公司等組織共建。這是一個涉及多區域、多領域、多學科統籌推進和任務協同科技創新重要平臺,也是各省市爭相佈局的科技創新重要載體。該中心在海南掛牌,有何考量?又將給海南種業發展帶來怎樣的新機遇?
“南繁基地是中國育種的沃土。”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唐文幫介紹,海南得天獨厚的南繁育種條件,加之穩定良好的科研育種基礎,使得海南在推動種業陞級上具有獨特優勢。海南尤其是三亞、陵水、樂東等地,耕地優良,氣候溫暖,有利於提高育種和品種鑒定的效率。
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深入推進,海南將南繁育種列為“陸海空”未來產業佈局的重要一極,加快推動種業科技創新發展,逐漸形成人才、產業、科技、資金等要素集聚的良好態勢。如今,海南正加快打造的南繁科創高地,已成為種業科技工作者的逐夢之地,是諸多農業新品種選育的“搖籃”。
結合海南育種的優勢條件,針對我國鹽鹼地分佈廣、類型多樣,研究優勢組織、平臺和人才隊伍分散、難以集中的特點,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以“總部、研究中心、區域分中心和試驗站/基地”的模式進行建設,通過最大範圍實現全國優勢力量相對集中,對接各地方政府支持,充分調動人力、物力、平臺協同攻關建設好這一重大工程。
“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對海南發展南繁種業、建設科技强省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對保障國家戰畧安全、推動海南自貿港建設等具有重要作用。”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說,科技自立自强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關鍵。囙此,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掛牌海南,是海南的重大使命,也是海南的寶貴機遇。海南在省重大科技計畫中專門給中心立項支持了1500萬元,用於熱帶耐鹽鹼水稻新品種培育及配套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分類改造鹽鹼地,推動由主要治理鹽鹼地適應作物向更多選育耐鹽鹼植物適應鹽鹼地轉變。”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掛牌海南,可以說是讓海南種業發展“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形勢更進了一步,有助於我省加快打造“陸海空”三大科創高地,推動海南自貿港高品質發展。海南當搶抓機遇,充分釋放資源優勢、環境優勢、政策優勢,以創新平臺建設帶動培育高端人才隊伍,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為推動我國耐鹽鹼水稻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本報三亞3月16日電)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