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三社”融合怎樣成為興農樣本

重庆 49℃ 0
摘要:

3月4日,渝北區統景鎮江口村,規模化種植的柑橘產業帶讓田園山鄉更迷人。

3月2日,奉節縣平安鄉昌霖辣椒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戶正在大棚裏忙碌。

3月1日,石柱沙子鎮供銷社,專家詢問農特產品的銷售情况。

3月3日,專家走進長壽區雙龍鎮天堂村小桔人專業合作社實地瞭解情况。

3月1日,石柱沙子鎮魚泉村蓴菜基地。本版圖片均由記者鄭宇攝/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推進供銷社、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社(重點指重慶農商行)“三社”完善功能、相互支持、融合發展,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畧和深化農業農村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重慶高度重視“三社”融合發展工作,在鞏固夯實基層社力量,提升專業合作社質量,有效解決農民融資難、融資貴等深層次問題上積極探索、成效顯著。重慶“三社”融合發展改革經驗,被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作為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複製。

3月1日至4日,重慶日報和市供銷合作社共同舉辦“三社”融合理論調研活動,記者聯手智庫專家學者組成調研團,深入石柱、奉節、長壽、渝北等地實地調研,總結“三社”融合的成績和經驗、梳理存在的問題,探討解决的措施。

陽春三月,春耕大忙。

緊張忙碌的辣椒育苗、飄香四溢的泡菜加工、井然有序的柑橘管護……所到之處,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鮮活的生產場景。

3月1日至4日,重慶日報記者隨“三社”融合理論調研團,到石柱沙子鎮、奉節平安鄉、長壽雙龍鎮和渝北大盛鎮,探訪重慶“三社”融合的發展路徑。

“重慶‘三社’融合在推進過程中,各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雖然模式不盡相同,但都打通了農業生產的要素資源,實現了供銷社、合作社、信用社的三方共贏!”在調研活動結束後舉行的理論研討會上,專家們對重慶“三社”融合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基層供銷社帶動

產業發展有了“主心骨”

3月2日,奉節縣平安鄉射淌村昌霖辣椒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蔬菜大棚裏,10餘名村民忙進忙出,將一個個辣椒育苗盤擺放整齊。

合作社負責人段明發種植辣椒已有8年,如今他不僅自己發展了150畝辣椒,還帶動當地110餘戶農戶種植了300畝。

辣椒是市場風險較高的產業,段明發的底氣從何而來?

答案就在不遠處的夔門紅辣椒加工廠。剛走進工廠,濃郁的泡菜香氣就撲面而來。堆滿了辣椒、蘿蔔的窖池邊,加工廠負責人、平安鄉供銷社主任馬澤超正在仔細檢查。

馬澤超也是一比特不折不扣的老椒農,他曾在奉節縣龍橋土家族鄉金龍村種辣椒,經驗非常豐富。正因為如此,2018年,縣供銷社在平安鄉建“三社”融合示範點時,首先想到他,邀請他到平安鄉牽頭重新組建鄉供銷社。

以前,馬澤超種辣椒並非一帆風順,曾因為市場波動,辣椒賣不掉就地掩埋。他組建鄉供銷社後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規避市場風險,解除椒農的後顧之憂?

2018年,走馬上任的馬澤超在平安鄉天臺村建起3000平方米的辣椒加工廠,還在縣供銷社的牽線搭橋下,與四川一豆瓣醬企業達成合作,發展起了“訂單農業”。自此,辣椒爛市、賤賣的情况在平安鄉不復存在。如今全鄉辣椒種植面積穩定擴大到4000畝以上,收購保護價也從每斤0.7元提高到1.5元。

在石柱縣沙子鎮,引回老供銷人熊萬勝回鄉組建鎮供銷社後,當地黃連、蓴菜、笋竹三大產業也開始發展起來。

熊萬勝從事供銷工作多年,後又在外經營笋竹產業,2019年沙子鎮供銷社重建後,熊萬勝又重操舊業當上了主任,但看著分散發展的蓴菜、黃連等產業,他也一時犯了難。

2020年,熊萬勝逐漸摸索出門道,他力邀當地最大的蓴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米俊華,請其出任供銷社副主任。米俊華熟悉蓴菜種植技術、加工和銷售,他的“加盟”,讓蓴菜種植戶有了“主心骨”。在鎮供銷社的帶動下,當地蓴菜種植面積迅速從400餘畝擴大到1000畝。

除米俊華外,沙子鎮供銷社還請當地黃連、高山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以及電商平臺負責人和農商行沙子分理處負責人擔任副主任,使各個產業都逐漸上了規模。

在全市範圍來看,推進“三社”融合發展以來,我市基層供銷社總數已達915個,其中涉農鄉鎮基層社805個,覆蓋率達100%,供銷合作社在鄉鎮無陣地、無人員、無經營、無服務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轉。

“‘三社’融合,搭建平臺是基礎。”參加調研的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智庫建設處處長盧向虎表示,基層供銷社就是這個平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左手牽住合作社,右手拉住信用社,把兩者與供銷合作社的工作有機“融”在了一起,從而為農業農村的發展助力。

利益深度捆綁

帶動專業合作社發展

“我種辣椒所需的化肥、農藥、地膜等物資,都由馬主任他們幫我統一採購,省了好多事。”平安鄉射淌村昌霖辣椒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段明發,指了指基地外擺放的中型耕地機說,“這些農機都是馬主任免費給我用的!”

夔門紅辣椒加工廠建立後,平安鄉辣椒產業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市場行情好我就自己銷售,一旦行情不好,就送到辣椒廠搞加工。”段明發說,如今他每年能收入二三十萬元,還新增了幾個溫室大棚,合作社的發展也穩步向前。

在長壽區雙龍鎮,小桔人專業合作社在半個月前還只經營320餘畝柑橘,現在已經新增到4300餘畝了!

短短時間裏,“小桔人”是怎麼變“大”的?

雙龍鎮是柑橘種植大鎮,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但以前由於科技管護不到位,大小年情况嚴重,畝產量平均才2000餘斤。2016年,在當地做柑橘種植技術指導的陳洪,與劉彪等4比特種植大戶達成共識:成立專業合作社,統一科技標準,提高產業發展效益,“小桔人”自此成立。成立的第一季,320畝柑橘園,畝產量整體提升1000斤,果品品質也得到提高,收購價每斤比以前高出0.1元。

陳洪被任命為雙龍鎮供銷社主任後,為了延伸產業鏈條,在他的協商下,保合村和洪岩村建起興保合合作社及洪岩合作社,分別負責勞務服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產品銷售。

同時,他又讓鎮供銷社出資,入股小桔人、興保合、洪岩3個合作社,通過鎮供銷社與合作社的有效整合,解决了用工難、產業質量不高、市場通路不暢等問題。囙此,有30餘戶大戶就爭相加入合作社,經營的柑橘規模也一下擴大至4300餘畝。

推而廣之,在全市範圍內,市供銷合作社系統累計帶動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79萬家,其中3800家合作社與基層供銷社實現了股份、生產、服務合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範化程度及農民的信任度正變得越來越高。

實地調研後,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青年巴渝學者高靜認為,“三社”融合的過程和目標是實現“五鏈”的融合,“五鏈”即產業鏈、資金鏈、服務鏈、價值鏈和生產鏈,“平安鄉及雙龍鎮的案例充分表明,只有實現利益上的深度捆綁,才能真正地融合,才能真正實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資金入鄉進村

緩解貸款融資難題

農業生產風險高、週期長,加上現代農業的高投入,不論是大戶還是合作社,在發展中最愁的還是資金問題。

可金融機構不熟悉農業生產,怕產生壞賬。資訊的不對稱,加上缺乏抵押物,導致農戶和合作社一直以來都存在貸款融資難的共性問題。

“貸不到款,或放款慢錯過農時,對於產業發展都是致命打擊。”馬澤超就多次面臨“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困境。就在2018年重建鄉供銷社時,前期購買辣椒種子、培育辣椒苗,中期墊付農藥化肥等生產物資,後期的現金收購,還有人工投入,都讓他感到資金壓力巨大。

正在這時,縣供銷社伸出了援助之手。

在縣供銷社和熟人擔保下,他順利從重慶農信公司貸款120萬元,確保了鄉供銷社的組建。2020年8月,正值收購辣椒的時期,資金一時難以周轉,縣供銷社又為其在銀行貸款100萬元。

去年11月,沙子鎮黃連種植戶彭華榮打算來年擴大生產,搭建大棚和烘乾房,急需資金。為他提供幫助的,也正是在沙子鎮供銷社擔任副主任的農商行石柱支行沙子分理處主任劉海榮。

“出任供銷社副主任後,與農戶打交道多了,對農業生產和種植戶新增了瞭解,囙此在辦理信貸業務時顧慮也减少了。”劉海榮說,根據彭華榮的情况,他還為其推介更實用的信貸產品,不僅不需要抵押物和擔保,還享受到4.95%的利率,較正常貸款利率低0.55個百分點。

最近兩年,通過鎮供銷社,農商行已為當地農業經營主體發放貸款近2000萬元,而在此前,這一數據為0。劉海榮說:“農業生產問題得到解决,農商行的業務也得到拓展,我們彼此之間實現了共贏。”

全市其他區縣也進行了農村信貸產品的創新和探索,推出了“夔融貸”“興農貸”等22款產品。重慶農商行在支持合作社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信貸支持範圍,支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累計發放涉農貸款1900億元。

“信息不對稱是制約金融機構對涉農經營主體放貸的主要原因。”西南政法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肖忠意表示,作為聯系專業合作社和信用社的主體,供銷社應加强三者深度融合,進一步緩解貸款難、融資貴等問題。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