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過後,春耕備耕忙起來。
2月20日,在湖南省產糧大縣桃源縣,潯陽街道大平村工作人員正在駕駛農機平整土地;在“中國蝦稻米之鄉”南縣,昌群農機專業合作社組織勞力,對旋耕機進行下田前的檢修……
過去一年,湖南共投入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72.04億元,全面完成46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隨著春耕大幕拉開,一批批新建的高標準農田即將投入使用,為今年糧食豐產打牢基礎。
建好高標準農田,農民搶著種田
2月19日,臨湘市雲湖街道王禾社區,機器轟鳴。3臺農機正在田裡來回穿梭,平整土地。
“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即將收尾,下個月就要流轉出去,投入春耕生產。”這幾天,找社區黨支部書記陳志軍的人格外多。眼看著400多畝集中連片的良田即將“出爐”,不少種糧大戶和合作社已按捺不住,頻繁上門提出流轉申請。
“為公平起見,我們將採取競拍管道流轉土地。”而在幾年前,土地流轉要靠社區幹部做思想工作。
“地好了,種糧積極性就高了!”陳志軍介紹,2021年10月起,社區全面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平整土地445畝、鋪設低壓管網3500米、砼現澆襯砌灌排渠2000米、漿砌石襯砌主排渠950米、鋪設機耕路1800米、安裝太陽能殺蟲燈20盞、對全區耕地施有機肥……
隨著項目完工,村民們看到,小塊田成大塊田,有利於機械化工作、規模化經營;溝渠貫通,確保旱澇保收。土地流轉價格從每畝200元漲到350元,村民喜得實惠。
2021年,臨湘市投入6584萬元,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即將收尾,4.25萬畝優質農田將投入生產。
為確保工程質量,湖南從專案管理、竣工驗收等全流程加强品質管制,推行“政府監督、專業監理、群眾參與”三位一體的質量管控模式,對專案進度滯後、品質管制不力的市縣通報約談,確保建好高標準農田,真正實現“藏糧於地”。
高標準農田,建好更要管好
2月20日,益陽市南縣南洲鎮育才村開闊平坦的田地上,南縣昌群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工作人員,正在修復被農機壓壞的田埂,清理水泥溝渠裏的雜物,準備迎接春耕。
“滿打滿算,為了把高標準農田的效益發揮到最大,我每年都種了雙季稻,還養了一季小龍蝦。今年訂的早稻種子,已經到位。”南縣昌群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昌建文介紹,高標準農田每畝能增收200多元。
2019年,合作社流轉了600多畝高標準農田,嘗到甜頭後,2020年又流轉了400多畝高標準農田。村裡的土地流轉價格,從每畝200多元漲到了600多元。
“高標準農田,在農民眼裡就是‘寶’。”昌建文介紹,根據協定,合作社負責經營期間農田管護。幾年下來,合作社要進行修修補補、清溝排淤,延長使用壽命。
南縣農田建設服務中心主任薛向陽介紹,南縣按照“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的原則,簽訂管護保證書,確定工程管護責任人;定期對工程進行檢查,檢查結果納入年度績效考核,並與工程立項掛鉤;同時,財政每年拿出90萬元,用於工程管護激勵和補助,確保工程建好後,用得好、護得好。
全省各地推出相應的後期管護措施。洞口縣每年安排400萬元財政資金,用於損毀修復和建後管護,並將管護主體責任壓實到村組,按照“誰耕作、誰跟管”的原則,引導合作社和種糧大戶參與農田建設。
農業農村部門還創新開展了工程質量保險試點工作,對工程質量進行全流程風險管控及保險期限內的工程維護,並將高標準農田納入全省土地利用現狀圖,實行“一張圖”管理,對高標準農田實行特殊保護。
(文/胡盼盼)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