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縣:傳承滿族優秀文化打造獨特魅力滿鄉

吉林 76℃ 0
摘要:現時,伊通全縣共有非遺項目34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7項、市級24項、縣級2項。滿族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近年來,伊通滿族自治縣加大滿族優秀文化傳承發展力度,彰顯滿族文化特色,持續推進“文化伊通”建設,打造滿族文化名片,强化文宣推介,提升縣域文化軟實力和域外影響力,更好地構築伊通精神、伊通價值、伊通力量。

  滿族文藝創作碩果累累

  編纂《伊通滿族文化系列叢書》;創排滿族劇碼《荷花棒槌》《額鷹》等10餘部,滿族藝術團青年演員崔鵬榮獲第十一届牡丹獎(長治賽區)新人獎;出版《伊通滿族》《伊通文筆》《七星詩苑》等刊物;打造伊丹鎮火紅村滿族民俗打卡地,用攝影展示滿族民俗、薩滿表演、秀美伊通,19幅作品摘得國家單項專題攝影展獎項。收集整理伊通老照片,出版《百年光影伊通老照片》作品集。優秀滿族詩詞、楹聯、書法、剪紙等作品不斷湧現,開展紀念滿族頒金節滿文書法作品展、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滿族民俗展、“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民族團結一家親藝術展等展覽;伊通海東青樂團使用滿族傳統樂器奚吉利琴演奏曲目《祖先的印記》登入央視15臺音樂頻道“風華國樂”欄目;拍攝大型原創歌曲《滿族兒女心向黨》MV,全網上線並登入吉林電視臺《信仰的力量》慶七一專場文藝演出;以伊通本土英雄為原型,創排大型音、詩、畫情景劇《紅色伊通》,以藝術手法呈現伊通英雄人物事蹟。

  滿族民俗文化根脈相承

  進行收集整理、傳承;成功申報一大批具有滿族特色的非遺項目,滿族舞蹈、薩滿繪畫等7個項目全部入選四平市第四批非遺名錄,伊通滿族珍珠球成功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組織舉辦糖畫、草編等重點非遺項目展示活動。現時,伊通全縣共有非遺項目34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7項、市級24項、縣級2項。

  滿族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在頒金節(農曆十月十三)、蟲王節(農曆六月初六)等滿族傳統節日舉辦特色節慶活動,每年開展頒金節文藝演出。舉辦“蟲王節”祭祀儀式(市級非遺項目),河源鎮榆樹村村民祭祀蟲王,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意,製作蟲王節特色食品“玻璃葉餅”,大秧歌、薩滿舞、二人轉烘托節日氛圍;深入挖掘滿族文化與中華文化多元一體內涵,以滿族頒金節為依託,以滿漢全席、八大碗等中華民族共有文化符號為切入點,舉辦“慶祝滿族頒金節386周年暨首届滿族美食文化節”,推動滿族文化與旅遊產業融合;依託滿族博物館開展《滿族文化講堂》39期;2020年民族地區藝術院團晋京展演項目——滿族傳統歌舞《古州希音》亮相北京民族劇院,在全國11個滿族自治縣中以滿族文化元素整臺在中央民族劇院上演尚屬首例。

  打造玉竹源滿族飲食等滿族文化傳承基地,申報河源鎮榆樹村、靠山鎮薑家村、伊丹鎮火紅村、伊通鎮等6個村(鎮)成為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鎮);不斷提升滿族博物館展陳水准,“中國民族博物館·伊通滿族分館”作為吉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三級博物館,集收藏、展覽、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以滿族歷史和民俗傳世文物為主要內容,接待參觀近180萬人次,開辦臨展90餘次,成為伊通重要的對外“視窗”“基地”和“課堂”。

  對外宣傳推介有聲有色

  利用《伊通發布》微信公眾號、《伊通融媒》抖音號、快手號、微信短視頻平臺和“新e通”APP,對伊通美食、美景、文化底蘊進行文宣。製作介紹滿族歷史、滿族民俗的《家在滿鄉》紀錄片7集;策劃拍攝的《伊溪濕地四季之美》榮獲新華社“千城美景”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第三名;用好紅色資源,開設《紅色伊通》欄目90餘期,以本土紅色人物為原型講好伊通黨史故事;突出鄉村振興、重點工程建設、創建省級文明都市提名都市等特色工作,在上級媒體發佈新聞600餘條,多條在《吉林新聞聯播》和《四平新聞》中播出。文宣推介長春南大門形象,不斷擴大伊通知名度和影響力,為伊通高品質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