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銀行”2022年首次寫入市政府工作報告,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時間銀行”存什麼?怎麼存?如何兌?市民政局1月19日解讀《北京市養老服務時間銀行實施方案(試行)》。根據方案,志願者參與養老志願服務可獲得“時間幣”,通過時間銀行,未來在全市範圍內兌換養老服務。
“今天存時間,明天換服務”
《北京市養老服務時間銀行實施方案(試行)》由市民政局會同市財政局、團市委三部門聯合出臺,將於6月1日正式施行。根據方案,參與養老志願服務積攢的時長,滿60歲可以拿出來兌換養老服務。方案明確,本市將搭建統一的時間銀行資訊管理平臺,指導各區開展人員注册、服務供給、時間儲蓄與兌換工作。志願者每服務1個小時,可獲得1個“時間幣”,可在全市範圍內通存通兌。
方案明確,養老服務時間銀行的服務內容包括情感慰藉、出行陪伴、文體活動、法律援助等非專業性、非家政類且風險可控的服務內容。各區也可探索為老年人提供居家照護、義診等專業性服務,但提供專業性服務的志願者應具備相應資質。
據瞭解,年滿18周歲、熱心公益事業、身心健康的本市常住居民均可注册成為養老服務志願者,未滿18周歲的在校學生也可在監護人的帶領下參與養老志願服務,宣導低齡老年人、退休幹部等注册為志願者。志願服務組織、鄰里互助隊可組團報名成為時間銀行志願服務組織,開展活動。
“時間銀行”堅持公益内容
市民政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李紅兵介紹,養老服務時間銀行突出公益内容,堅持“時間換時間”的原則,“時間幣”不能兌換資金或實物。
根據方案,志願者本人或其配偶達到60周歲,且有養老服務需求時,可憑藉“時間幣”兌換相同時長的服務。志願者也可將自己帳戶內的“時間幣”贈送給直系親屬,或向平臺捐贈。值得一提的是,當志願者養老志願服務時長達1萬小時,積攢的“時間幣”達1萬個時,可按照城鄉特困人員待遇入住轄區內公辦養老機构。李紅兵表示,這並不是唯一激勵機制,政府部門還將探索建立梯次分明的激勵措施,鼓勵社會各界廣泛參與。
“養老服務時間銀行是本市在公益互助養老模式上的創新,是為了鼓勵和支持全社會為老年人提供志願服務,並推動服務在個人、家庭、社會間形成永續的迴圈。”李紅兵介紹。
老年人可線上發佈需求
為方便市民參與,“時間銀行”資訊管理平臺微信小程式或APP將於近期上線。實名認證的老年人可通過平臺發佈需求,志願者通過平臺響應服務。“如果老年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可聯系街鄉鎮確認的專業機构,線下操作。”李紅兵介紹。
方案明確,各區民政部門可結合各區實際情況,優先為基本養老服務物件、高齡老人等特殊老年群體免費贈予一定數量的“時間幣”。
據瞭解,“時間銀行”資訊管理平臺還將與“志願北京”平臺實現資料共用和互聯互通,將養老志願服務納入全市統一規範的志願服務序列。市民在“志願北京”網站實名註冊稽核通過後,可獲得志願者保險,從而讓參與養老志願服務安全有保障,消除了志願者的後顧之憂。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