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裏不去征服浩瀚的星辰大海,就想著跟菜攤老太太搶生意,通過各種補貼引流,美其名曰:“搶佔入口,獲取流量。”
西安疫情爆發以後,賣菜難成了市民的痛點,雖然政府也積極送菜上門,儘量確保老百姓有菜吃,但是對於一個一千三百多萬人口的大市,等“送菜吃”不能解决根本性問題。市民出不了社區,有的甚至出了門,這時候大家都想到了線上生鮮平臺,包括各大量販店的線上小程式,結果要麼是不在配送範圍,要麼停業,要麼訂單已滿,要麼關店停業。那些平日裏打得你死我活的生鮮電商平臺,清一色的缺菜。
商超配送能力不足的原因可歸結為:第一:受疫情影響,進貨管道也受牽連;第二:到崗人員有限,特別是依靠協力廠商配送,服務人員减少。第三:在一段時間內為響應“全市送菜”提供幫助,停止服務。第四:訂單量徒增,遠超出了其承受能力。第五:市民線下買菜需求一下子集中線上上,需求太大,應接不暇。不過我們可以透過疫情這種特殊情况不難發現,商超新增線上服務,只是響應年輕人購物習慣的改變,而非全心全意發展線上生鮮業務。
各大生鮮電商平臺為什麼沒能在這次疫情中攻城掠地,而是給人悄無聲息、無所作為的感覺呢?主要原因一是受物流影響。二是部分生鮮電商平臺沒有自己的供應鏈,通常是引入協力廠商,與協力廠商達成協議,在疫情特殊情况下,供應商在多種因素影響下“尾大不掉”。第三模式問題,部分電商採用的是拼團模式,成團後再配送,一開始的時候,很多市民並不熟悉這種模式,他們更多渴望的是根據我的需求下單,而非套餐模式硬性選擇(套餐模式中,通常有不喜歡吃,不愛吃的蔬菜)。
在西安本次疫情期間,菜市場攤販、社區果蔬門店,盒馬生鮮為封控社區、管控社區業主的用菜需求提供了巨大幫助,無形中既得了經濟的實惠,又得到了口碑的好評。相比之下,商超、各大專業生鮮電商卻因為“不在配送範圍”、“補貨中”備受市民指責。在管理較為寬鬆之後,各大生鮮電商搞起了傳統老路子,社區團購,速度慢,品類少,備受詬病。
有人說:“西安疫情再次檢驗了生鮮電商的虛偽?他們一直沒成長,一直在原地踏步,一直是老樣子、老模式,也沒解决生鮮電商最後一百米的難題?“對於這種觀點,怎麼評判?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