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們村全村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新增了1700多元,達到了14500元。”1月16日,市人大代表、奉節縣紅土鄉峰嶽村黨支部書記姚乂華向記者分享了這個好消息。
峰嶽村位於奉節縣紅土鄉西部,作為一個曾經的“四差村”,通過村支“兩委”的共同努力,轉變成為“基層組織、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極大改善”的“四好村”。
姚乂華說,近年來,峰嶽村進一步綜合農村資源,把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落實到產業發展中,把產業發展落實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以產業興旺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不斷拓寬農民增收通路,助力鄉村振興。
集體經濟帶動周邊農戶增收
“鄉村振興就是要產業興,帶領村民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姚乂華介紹,曾經的峰嶽村好似“空殼村”,村裡人口據統計僅400人左右,老齡化嚴重,缺乏勞動力,村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不高。
近年來,峰嶽村黨支部理清集體經濟發展思路,成立峰嶽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引入龍頭企業和大戶,累計流轉土地1200畝,發展奇異果、水蜜桃、青脆李等小水果產業,每年帶動周邊120餘戶農戶實現穩定增收。
“發展村集體經濟,需要‘領頭雁’的帶動作用。”
姚乂華舉了一個例子,村裡的黨員馮雲通過考察,發現水蜜桃有發展前景,桃花非常漂亮,具有觀賞價值,水蜜桃市場銷路較好,於是流轉300多畝土地種植水蜜桃。在取得不錯的效益後,成功帶動周邊農戶種植,實現農戶增收致富。
不僅如此,峰嶽村還連續兩年舉辦桃源節活動,通過賞花打卡、自主採摘等管道吸引周邊遊客,用現代傳媒工具,推薦美麗鄉村,帶動鄉村旅遊。
“每年4月桃花盛開的時候,村裡每天都要接待上百名遊客,高峰期沿路車輛絡繹不絕。”
姚乂華說,為拓寬產業發展空間,村支“兩委”領導班子還以“公司+農戶”訂單運營模式,引進開州的公司合作。由公司提供二荊條辣椒苗、豇豆種子和科技,農戶種植和管理,成熟後公司保底收購,降低了農戶種植風險,也解决了銷售問題。通過這種模式,去年峰嶽村共發展辣椒、豇豆200餘畝,產值達到近30萬元,讓全村村民年穩定增收。
發展前景吸引越來越多的村民返鄉創業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
峰嶽村的變化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能人返鄉創業,雷奉平就是其中之一。
姚乂華介紹,去年雷奉平種植基地600畝華優1號和東紅(紅心)奇異果產量超過50餘噸,均價可達10元,產值達到100萬餘元。不僅創造了不菲的個人收入,同時也為當地的困難家庭和留守婦女提供了就業之路。
“去年,我們村一共吸引了5比特村民返鄉創業,創下了近年來的人數新高。”
姚乂華說,在這些返鄉能人中,既有發展種植業的,也有發展養殖業的。30多歲的王緒輝此前常年在武漢從事建築行業。去年返鄉探親時看到了家鄉的變化,在瞭解到鄉村振興的相關政策後,主動提出要回鄉創業。
“對於返鄉創業的人才我們熱烈歡迎,他們在創業中遇到問題我們也會及時跟進幫忙。”
姚乂華說,現時王緒輝共養殖了10餘頭肉牛,去年已賣掉兩頭,合作社剛起步效益就與在外打工的收入差不多。
除了引入人才,峰嶽村對於本地村民也加大了培養幫扶力度。去年累計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2場次,脫貧戶獲科技職業證書63人次。村民馮加正就是受益者之一,通過病蟲害防治,修枝整形等技術培訓,馮加正家70多畝水蜜桃長勢喜人,去年銷售額近八萬元。
今年參加兩會,姚乂華圍繞鄉村振興也帶來了自己的建議,其中就包括對符合條件的職業農民進行資格認證,制定出臺支持職業農民的配套政策;將“全科農技員”納入全國大學生招錄計畫,每年定向為農村免費培養專技人員。
上游新聞記者王淳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