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伏波將軍馬援,湛江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湛江多處地方建有伏波將軍廟,有的村莊也以“伏波”二字命名。
西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縣即位於今越南河內。東漢年間,交趾發生戰亂,馬援將軍受命平亂,經徐聞(雷州半島)沿海進軍海南島,所到之處,設郡縣,修水利,用漢文化和法律教化當地人,將華夏文明如火種般發揚光大。
馬援將軍帶領的阿兵哥絕大多數來自北方,到了雷州半島後水土不合,氣候難耐,不少阿兵哥得到“瘴瘧”之症,都說是因為當地的“瘴氣”所致。由於當時的醫療水准有限,得病的阿兵哥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死亡率很高。保住性命的,也喪失了戰鬥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看到這種情況,馬援非常發愁。
這時,有當地的百姓提議,讓將士們食用雷州半島和交趾一帶的一種果實,那就是薏苡實,現代又叫薏米、薏仁。現代的薏仁種植量很大,但在東漢的時候,老百姓推薦的薏仁主要是野生的。薏仁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濕、清熱排膿、抗炎鎮痛、增强免疫力等功效,特別適合雷州半島、海南一帶的濕熱氣候。《神農本草經》也提到,久服薏仁,可以“輕身益氣”。
將士們服用薏仁後,果然效果明顯,很快戰勝了瘴氣,在戰場上所向披靡,收復了失地。馬援將軍回京城時,還用車載了一大車薏仁回來,打算到北方種植。誰知,北方人沒見過這東西,見一顆顆白色的,還以為是珍珠等珠寶。後來,在馬援失寵時,這車薏仁差點給他惹了大禍。
馬援去世後,有人向漢光武帝上書舉報,說馬援從交趾拉回來一車珍珠和有紋理的犀角,私藏了沒有交給朝廷,皇帝囙此而大怒。馬援的家人不知道馬援犯了什麼罪,他們便負荊向皇帝請罪,皇帝把訴狀給他們看,這才搞清楚怎麼回事,於是先後六次申冤,才替馬援洗清了冤情。這也是“薏仁興謗”、“薏苡明珠”等成語典故的來歷。
雖然薏仁給伏波將軍馬援帶來了麻煩,但他對薏仁的應用,是史書上最早記載的。馬援還將良種薏米從祖國大陸南端引進到中原種植,為中醫學作出了貢獻。
廣東粵西及海南島人民很喜歡將薏仁用於烹飪中,是一種食補的食材。例如夏天消暑神器——“清補涼”,就有清熱氣、補元氣的功效,嶺南飲食文化中,各地區清補涼的資料不盡相同,但其中薏仁必不可少。
例如湛江地區傳統的清補涼資料有:薏仁、綠豆、紅豆、淮山、茨實、蓮子、百合、沙參、玉竹、紅棗等。各種資料一起用清水洗淨,接著浸泡一小時,再大火煮開,中火燉30分鐘,最後加入適當白糖就完成了。如今結合現代的飲食文化,這碗解暑的糖水裏,還常常被加入西米、龜苓膏、椰漿、西瓜塊、鳳梨塊等各種食材,百搭出各式的清補涼甜品。
除了甜品,很多款薏仁湯都是嶺南人民常喝的湯水,例如薏仁排骨湯,薏仁搭配蓮子、茨實、茯苓、淮山煲排骨,有利水祛濕的功效,是老少皆宜冬季喝的滋補湯。
你知道伏波將軍的故事嗎?你還知道薏仁的哪些吃法?歡迎留言討論。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