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金門炸出明魯王墓,出土石碑顛覆明史,專家:鄭成功被冤枉了

福建 126℃ 0
摘要:《明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後一部,歷來為福斯熟知,廣受好評。不過,《明史》並非明代的官修史書,而是清代的官修史書,它的纂修是從清順治二年開始,到乾隆四年定稿,前後跨越了94年。但隨著近年來考古工作的展開,《明史》中的錯漏之處也漸漸被發現。比如說1959年,由於施工原因,明代魯王墓意外現身福建金門縣,這一發現證實了《明史》曾被篡改。但朱以海的墓葬在金門被發現後,考古專家終於獲知了朱以海的真正死因。

《明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後一部,歷來為福斯熟知,廣受好評。不過,《明史》並非明代的官修史書,而是清代的官修史書,它的纂修是從清順治二年(1645年)開始,到乾隆四年(1739年)定稿,前後跨越了94年。

由於具備敘事穩妥、行文簡潔、資料翔實等特點,《明史》被視為一部水准較高的史書。但隨著近年來考古工作的展開,《明史》中的錯漏之處也漸漸被發現。比如說1959年,由於施工原因,明代魯王墓意外現身福建金門縣,這一發現證實了《明史》曾被篡改。

那麼,魯王是誰呢?這裡的魯王指的是明朝藩王朱以海,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0子魯王朱檀的後人,而朱檀的封地在兗州府。朱以海出生於西元1618年,他26歲那年正值清軍入關,這一歷史事件改寫了他的命運,讓他從山東輾轉南下,最後在金門去世。

我們先來看看《明史》對魯王之死的記載:“順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紹興,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門,鄭成功禮待頗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將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這裡說得很清楚,朱以海是被鄭成功沉到海裡而去世的,鄭成功開始對他很好,後來卻不好了。

但奇怪的是,《明史》中另一段資料卻又與這段記載衝突:“(崇禎十五年)十二月,大清兵趨曹、濮,山東州縣相繼下,魯王以海自殺。”一個說魯王是鄭成功所殺,一個卻說魯王是因為懼怕清軍而自殺的,顯然在關於魯王朱以海的記載上,《明史》出現了偏差。

但朱以海的墓葬在金門被發現後,考古專家終於獲知了朱以海的真正死因。當時,魯王墓出土了玄武岩製成的石碑,碑上的《監國魯王壙志》一文記載了朱以海的生平細節:崇禎十五年(1642年),朱以海所在的兗州府被清兵攻破。

朱以海的兄弟以及原配夫人張氏在城破後死去,唯獨朱以海躲過一劫。2年後,他就接受崇禎皇帝的册封,成為了新任魯王。為了活命,也為了有朝一日恢復大明江山,朱以海南逃到了浙江台州、紹興等地,又經台州乘船逃往海上。

在此期間,朱以海曾經與唐王朱聿鍵分庭抗禮。唐王朱聿鍵建立了隆武朝廷,朱以海也在一群臣子的擁護下有了“監國小朝廷”。朱以海的家眷曾經被清軍擄走,清軍招降、要求朱以海剃髮時,朱以海大罵其“平夷我陵寢,焚毀我宗廟”,不肯答應。

隨後,朱以海在眾臣的支持下一步步占了福建東北三府1州27縣。不料此時南明內部內訌開始,清朝又派精銳主力南下,使得南明朝廷前功盡棄。朱以海只得經常在海上漂泊,到達舟山後,他奮戰數年,終於有了一塊立足之地。舟山被攻下後,朱以海才來到了鄭成功身邊。

鄭成功雖然不滿朱以海曾經與隆武朝廷對抗,削弱抗清力量,但念在朱以海是明朝宗室,還是安排他在金門住下。康熙元年(1662年)11月,朱以海在金門病逝,時年44歲。這裡有個問題,史書記載,鄭成功本人也是在這一年去世的,他去世的月份是6月。

既然如此,鄭成功怎麼可能指揮人將朱以海沉到海裡呢?朱以海死後,他的屬下將他好好安葬,立下《監國魯王壙志》,這才是關於朱以海之死的第一時間報導。再加上《明史》中的衝突之處,可以肯定《監國魯王壙志》所說才是真的,鄭成功並沒有刻意殺死朱以海,他完全被冤枉了。

由此可以看出,史書記載的內容也不一定真實,考古資料才是第一手的證據。相信隨著考古專家們的努力考證,我們能够瞭解到更多更加可信的歷史。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