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前,中國夫婦收養一名外國棄嬰,多年後棄嬰成頂級地質學家

新疆 95℃ 0
摘要:1938年,一個白人嬰兒出生在天津的“馬大夫醫院”!這是一所在1860年《天津條約》簽訂後,由英國軍隊創辦的醫院,1868年英軍將醫院移交給英國基督教倫敦會之後,便改稱為“英國倫敦會施診所”。這對中國夫婦收養了這個小傢伙之後,便將他一路帶到了北京,並給他取名叫“李憶祖”;而之所以要取名叫“憶祖”,就是要讓他長大之後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先。

1938年,一個白人嬰兒出生在天津的“馬大夫醫院”!

這是一所在1860年《天津條約》簽訂後,由英國軍隊創辦的醫院,1868年英軍將醫院移交給英國基督教倫敦會之後,便改稱為“英國倫敦會施診所”。

而之所以會叫“馬大夫醫院”,主要跟一比特名叫“馬根濟”的英國醫生有關,他在出任該院院長後,將其擴建為英國倫敦會施醫院。1924年該院重建後,為紀念馬根濟的立業之功,便將其更名為“馬大夫紀念醫院”。

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於這所醫院對世界各國病人都予以開放,囙此這裡一直以來都住著很多外國人,加上當時正處於戰亂頻繁的年代,囙此根本無法確定這名白人嬰兒親生父母的身份,也許他們早已在戰亂中喪生,也許他們就是有意將孩子扔在這裡的……

總而言之,這個小傢伙已經不太可能見到自己的親生父母了!

而如果沒有大人的保護,在那個戰亂紛爭的年代,這個小傢伙活下來的可能性並不大,至於健康成長,那就更談不上了!

不過幸運的是,一對善良的中國夫妻來到醫院,剛好看見了這個活潑可愛的小傢伙,於是便收養了他!

這對中國夫婦收養了這個小傢伙之後,便將他一路帶到了北京,並給他取名叫“李憶祖”;而之所以要取名叫“憶祖”,就是要讓他長大之後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先。

李憶祖的養父母在這之前沒有孩子,李憶祖是他們的第一個兒子,雖然後來小憶祖有了兄弟姐妹,但一直以來,養父母都將小憶祖視為己出,而為了他能健康成長,兩位老人甚至傾注了所有的心血。

小憶祖從小成績都很好,後來還以優越的成績考入北京地質學院地質量測與找礦專業學習,畢業後還被分配在北京工作。

待遇好、離家近,這是現在很多人都喜歡的工作,但李憶祖卻想“走出去”見見世面,幹出一番事業來。

剛好當時國家正號召畢業生到艱苦地區去,填補中國地質工作的空白!李憶祖一看機會來了,便毫不猶豫地就在報名表上寫上了自己的名字。

不過,他走了以後,母親該怎麼辦呢?

李憶祖的養父去世得早,是養母獨自一人將他撫養長大的,這些年吃了不少苦頭,現在自己好不容易可以留在北京工作,還能照顧一下體弱的母親,如果就這樣走了,那母親該怎麼辦呢?

頓時間,李憶祖陷入了兩難的困境之中!

母親知道兒子的心思,心裡雖然百般不舍,但為了兒子的前程和理想,母親最後還是做出了讓步。然而,在兒子動身時,一向要强的母親還是大病了一場!

兒行千里母擔憂!憶祖雖然不是她的親生兒子,但幾十年如一日,她心中早已將他視為是親身骨肉了!

就這樣,20出頭的李憶祖與許多志同道合的年輕學子一樣,響應國家的號召,打報告要求前往當時還比較落後的新疆,正式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事業!

而也正是有了母親的支持,李憶祖從最初的一名地質專業大學生,漸漸成長為一名頂級的地質學家,後來還成了一比特科普作家。

不過,剛到新疆的李憶祖,生活過得並不是那麼的如意!

剛到新疆時,李憶祖便被分配到了自治區煤炭工業管理局156煤田地質隊,主要從事地質普查工作!

這個工作,看似高端大氣上檔次,每天似乎就是端著個儀器,這兒瞄一下,那兒瞅一下,但其實非常的辛苦!

李憶祖每天都得拿著一個羅盤,一張地圖,翻山越嶺去做勘探,每天跋山涉水幾十公里已經是家常便飯。

最初的時候,脚上還會磨起水泡,疼得連覺都睡不著,但時間一長,脚上長出老繭後也就好多了!

儘管工作很辛苦,但李憶祖卻一點兒也不覺得累,因為他知道,自己是在為國家找礦產資源,是在為國家的建設努力。

在新疆工作的20多年時間裏,一頂帳篷、一件皮襖就是李憶祖的“旅行套裝”,它們陪伴他跑遍了天山南北。

而每次爬山累了之後,他就會停下來,看看山下的風景,頓時又有了動力,就像他說的那樣:“爬山當然也會覺得累,但一覽眾山小,就又有了勁頭!“

其實,在工作辛苦的時候,與其抱怨,還不如樂觀面對,這樣不僅能使我們的心情愉悅,還能將工作給幹好!苦中作樂,不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嗎?在這一點,李憶祖可以說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當然了,除了大新疆壯美秀麗的自然風光之外,這裡的少數民族同胞淳樸好客的民風,也讓李憶祖深深眷念。

比如有一次,李憶祖和同事開車外出工作時,車子不小心陷入了水溝,無論怎麼挖也挖不出來。沒辦法,李憶祖只好讓同事在這裡看住車,自己則去找人來幫忙。

當時他們去工作的地方很偏,李憶祖走了很久才看見一戶哈薩克牧民家。

牧民家沒有青壯年,只有兩個老人和幾個孩子,李憶祖跟他們說明情况後,兩位老人二話沒說就拿著工具帶著孩子們一起趕過去幫忙了!

當李憶祖的同事看見他請來的不是年輕小夥子,而是兩個老人和幾個孩子時,還有點詫異,心想這能不能弄得上來,還是個問題!

眾人拾柴火焰高!在牧民的幫助下,連挖帶推終於將車子從水溝中弄了出來。李憶祖無以為報,便提出給牧民一家拍一張合照。

兩位老人一聽要照相,便趕緊帶孩子們去換了身衣服,很認真地讓李憶祖拍。

儘管幾十年過去,李憶祖對當年的點點滴滴仍記憶猶新,而每當看到這張照片時,他就會想起這善良淳樸的一家人。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於工作的需要,李憶祖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工作崗位,轉而從事教育工作,一直幹到1998年退休!

不過退休後,李憶祖也沒有閑下來,他開始關心起下一代的成長問題。為此,他時常跑到各個學校去給孩子們義務講課,內容也是五花八門,其中既有天文、地理,也有環境、法制等。其中科普是他的強項,畢竟這幾十年的地質研究,可不是白乾的!

而為了能更好地吸引孩子們的興趣,在課下他精心製作課件,甚至還專門買了電腦、掃描儀等設備學習使用。

除此之外,他講課的管道跟其他老師也不太一樣,他不會拘泥於課本,並且還擅長舉例、打比方,甚至還親自動手給學生們製作模型,深受學生們的喜歡。

李憶祖除了給學生們上課之外,還會給各個中小學校從事科普教育的教師們上課,最多的時候,一天要上3節課,一年要上120多節。

而每次上完課之後,他就將講稿彙編成書籍,並帶著它們到鄉下,舉辦義務演講多達500多場,累計聽課人員多達27萬餘人。

當時還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大的年紀還有那麼好的精神,他回答說:

“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只要你帶著好奇心和新鮮感去看世界,那麼你就會覺得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生。”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有些人二三十歲就開始抱怨生活的不如意,甚至甘願頹廢於此;而有些人六七十歲了,還在不斷地學習進步,為自己的理想努力奮鬥!

所以,究竟是生活虧待了我們,還是我們自己虧待自己,我想只有我們自己才能給出答案。

正是時刻都保持著一顆對世界的好奇心,李憶祖每天的生活都過得非常精彩,他經常帶著相機去遊覽祖國的山川,將祖國的一年四季,都裝進了他的相機裏。

然後,他再將它們帶到課堂上來和學生們分享,一來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審美意識,二來還可以培養孩子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在中國生,中國長,又受了這麼多年的教育,應該感恩。關心下一代的工作就是為了感恩……而且給孩子們上課,可以逼著我不斷的學習。”

李憶祖雖然是外國血統,但他從出生的那一刻就在中國,他的外語還沒有中文說得好。要不是他長著一副外國人的面孔,跟他聊天時,你還真會以為他就是一個地道地道的北京人!

實際上,李憶祖早已認定自己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人,以至於當別人說他是“老外”時,他還很不高興,每次都不厭其煩地對人家說:“我是中國人!”

比如有一次,李憶祖到北京開會時,突然遇到了降溫,女兒和女婿為此特地給他準備了一套厚西裝,但他就是不肯穿,理由是他要戴帽子。因為穿西裝是不能配帽子的,再說穿上西裝就真成外國人了!

最後,他在店裡買了一件中國老人經常穿的夾克衫,高高興興就地穿上了!

李憶祖身上流著的雖然是“外國人”的血液,但他的心是屬於中國的,他由衷地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無比的自豪與驕傲,就像他說的那樣:“我不是‘老外’,我是‘外裔中國人’,我有一顆中國心!”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