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之稱的合成生物學,已在新冠疫情中悄然建功。記者從日前舉行的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戰略聯盟2022工作年會上獲悉,通過新型蛋白質分子設計科技,分子診斷中的“無名英雄”蛋白酶K在新冠病毒檢測中得到大規模應用,累計供應近1億人份。
現時,世界各國正競相在合成生物學領域製定發展路線圖。上海作為我國合成生物學的發源地,正面向醫藥、健康、環境等國家重要戰畧領域,綜合長三角創新優勢力量,破解人工生物合成系統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共性科技,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鏈條,服務和支撐我國生物產業變革,為上海生物醫藥產業新一輪發展提供重要驅動力。
十年間,各國戰畧佈局圖從一片空白到“畫不下”
採用工程化理念,對生物體進行有目標的設計、改造乃至重新合成,創建賦予超越自然功能的人造生命體系,合成生物學作為催動原創突破、學科交叉融合的前沿學科,已成為繼“DNA雙螺旋發現”所催生的分子生物學革命、“人類基因組計畫”實施所催生的基因組學革命之後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被《自然》《科學》等國際頂尖科學期刊以及多國智庫評為十大顛覆性科技之一,已成為新一輪國際生命科學科技研究的前沿焦點和必爭之地。
中、英、美是在合成生物學領域最早佈局、規劃最多的國家。上海被視為國內合成生物學發源地:2008年,中科院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在滬成立;2015年,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戰略聯盟創建;2019年,華東師大成立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熊燕所在團隊一直在跟踪全球合成生物學的發展,由此彙聚成一幅全球主要國家(地區)合成生物學戰畧佈局圖,“十年前,這幅圖幾乎還是一片空白,而現在已經畫不下了”。這無疑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合成生物學發展的迅猛勢頭。
“全球最值得關注50家合成生物學企業”中國占9席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趙國屏是中國合成生物學最早發起人之一。曾四處為合成生物學“鼓與呼”的他,如今被投資人緊追不捨,合成生物學儼然已成風投追逐的“風口”。
截至2019年,全球合成生物學公司超730家。2020年,全球合成生物學領域企業獲投融資78億美元,是上年的2.5倍。去年僅第三季度,投向合成生物學初創企業的資金就達61億美元,增幅高達33%。融資階段已從早期向A輪、B輪轉移——合成生物學在健康和醫藥領域的投融資增長遠超其他領域。
在這一輪生物技術革命中,中國表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2007年,中國團隊首次參加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國家科技部於2012年發佈合成生物學路線圖,國家“十四五”規劃又將合成生物學列為科技前沿領域攻關方向。
早在2012年,中國在該領域的論文已超過英國躍升至世界第二比特。在產業方面,根據2020年12月工程生物產業資料分析平臺發佈的“全球最值得關注的50家合成生物學企業”榜單,中國企業佔據9席,主要集中在長三角、京津冀、深圳等地。
在趙國屏看來,合成生物學區別於其他傳統生命科學的覈心是其“工程學本質”。科技要最終得到市場認可,須有能盈利的產品。囙此,成為融資“風口”僅是第一步,作為一種“使能科技”,合成生物學要在市場上有產品、能够為國計民生解决重大問題。
突破學科產業發展瓶頸,整體進入國際競爭快車道
自2015年創建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戰略聯盟以來,上海已形成以7比特院士領銜、數十比特領軍人物和青年精英組成的研究群體,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合成生物學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鄧子新表示,繼酵母單染色體構建與微生物藥物創制等取得突破性進展後,上海近年來又在DNA硫修飾與生物診療、超級分子催化機器、合成基因線路與精准治療、智慧細胞藥物工廠、光遺傳學與疾病治療等領域取得驕人成績,整體進入國際合成生物學競爭快車道,推動了合成生物學在科學探索和產業應用的發展。
2021年9月,上海首家合成生物產業特色園區“南大合成生物產業園”揭牌,以實現創新企業從“苗圃—孵化器—中試加速—產業化生產”的功能佈局。可以預見的是,合成生物學將成為上海生物醫藥產業新一輪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