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導,現時中國存在3000萬男性光棍,如果處理不好,這很可能演變為一場社會危機。
光棍過多的確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根據《光棍危機》一書中的觀點,高性別比例的社會中,過剩男性擁有很多共同特徵。他們大多數處於社會最底層,他們沒有籌碼談論婚嫁,多數孤獨終老。他們多為失業遊民,多屈就一些低層次、危險、重勞力、或是季節性的工作。他們像浮萍,頻繁地換工作,與工作地點多無地緣關係。
其實,150年前,光棍危機就已經在中國上演過,當時還是清朝。
西元1851年到西元1868年,起於淮北,波及皖、豫、鄂、魯、蘇、陝、晋、冀等省18年之久的撚軍運動就是過度後代性別選擇所帶來的災難之一,它不但威脅到整個地區的安定,清朝還差點為之滅亡。
撚亂的起因很複雜,但也很簡單,最主要的原因是性別差帶來的。19世紀中葉,滿清王朝已經步入膏肓,1840年的鴉片戰爭已經讓我們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朽不堪。而且當時天灾不斷,淮北地區平均每3到4年就會經歷水灾、旱灾及蟲災的肆虐,農作物被毀,大批農民死於饑荒。
政府無能,天灾來襲,造成了大量的流民,而這些流民中以男性為主。為什麼會這麼多男性,主要是當地重男輕女。他們拋弃女孩,保留男孩,因為男孩較有價值,會為家庭帶來收入,女孩只會花錢,且在出嫁時還要付出一筆可觀的嫁妝。
這種重男輕女導致19世紀時淮北地區的性別比例高達129(男)∶100(女)。
首先,這些男性本來就已經沒了地種,沒了收入,沒了活路,又找不到老婆,於是他們只能走上強盜的道路。可以說,成為匪徒是這些光棍的唯一出路。更何况,光棍本來就比其他男性更可能投入包括身體侵害、吸毒酗酒、搶劫在內的淫亂與暴力活動,底層光棍在生理上比中產光棍更具侵略性與暴力性。
於是乎,這些光棍聚集在一起,結合成一支大軍——撚軍。
起先,他們是一個鬆散的組織,打出的旂號跟匪徒一樣,就是一個搶,“搶錢、搶糧、搶地盤、搶女人”。
後來,這個鬆散的組織漸漸開始有組織、有紀律,最終演變為反清武裝力量。撚軍發展的時候,正值太平天國運動,當時清政府的主要精力在對付太平軍,而忽視了撚軍的存在。後來發現撚軍的勢力越來越大,威脅到了清王朝的統治。
根據史料顯示,在撚軍最盛時期,極盛時期總兵力達二十萬眾,其中包括了10萬個光棍,他們活躍於安徽、河南、湖北、江蘇及山東省,勢力持續增長。西元1862年安徽巡撫的報告上顯示:淮北至少有2000個撚軍的碉堡,每處均有1000—3000個居民,控制了200萬—600萬人。
而且撚軍與太平軍互有聯絡,遙相呼應,共同打擊清廷。面對勢力日益增長的撚軍,清王朝調動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去對付。可惜不是對手,僧格林沁戰敗被殺。
僧格林沁標誌著滿清最後一支直屬的軍事力量被剿滅,也意味著八旗軍已經腐敗不堪,不堪一擊。僧格林沁的死亡導致撚軍局勢的失控。滿清王朝岌岌可危,不得不依賴民間的漢族地主武裝,動用團練湘軍、淮軍及數省兵力,利用地形,對於撚軍。
在李鴻章和左宗棠的努力之下,撚軍逐漸被後分為東、西二撚。李鴻章負責剿滅東撚軍,左宗棠負責剿滅西撚軍。
西元1868年1月,東撚軍與李鴻章的淮軍作戰,在山東被困,西撚軍隨後增援,逼近天津。不同他們遭遇到了連日大雨,讓騎兵行動受限,作戰效率降低,結果反被清軍包圍,最終左宗棠滅西撚軍,李鴻章滅東撚軍,歷時多年轟轟烈烈的撚軍起義終於落下帷幕。
在這次剿撚行動中,滿清王朝花費了巨大的成本從洋人那得到步槍和火炮,利用火器對付撚軍。
由此可見,光棍如果處理不好,真的是一個社會問題。所以,我們關愛光棍,當然,更要關愛女性,拒絕重男輕女。
朋友,歡迎關注!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