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100餘萬,黃河抬高300多米,這才是真正的山海情

宁夏 68℃ 0
摘要:有人說,山水不分家,有山的地方必有水,當然火焰山什麼的例外。但是造物主跟西海固開了個大大的玩笑,雖然作為六盤山脈的一部分,卻乾旱少雨;黃河穿寧夏而過,卻唯獨繞過了這裡,缺水就成了這裡的常態。這就導致了西海固這裡生態的惡性循環,也就大洋芋這種不喜歡喝水的作物才能勉强生存。就像《山海情》中演繹的一樣,“窮山惡水出刁民”。揚黃,顧名思義,就是將地勢較低的黃河抬起來,以便達到灌溉的目的。

西海固,不是一個標準的行政區劃名稱,只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的代稱,也許是為了叫著順口,各取了西吉縣、海原縣、固原縣三縣的第一個字,但是卻代表了固原地區的西吉縣、海原縣、固原縣、涇源縣、隆德縣、彭陽縣六縣,以及同心縣部分(東部和南部)。

西海固

有人說,山水不分家,有山的地方必有水,當然火焰山什麼的例外。但是造物主跟西海固開了個大大的玩笑,雖然作為六盤山脈的一部分,卻乾旱少雨;黃河穿寧夏而過,卻唯獨繞過了這裡,缺水就成了這裡的常態。

水是生命之源,人沒水會死,萬物沒水不長。這就導致了西海固這裡生態的惡性循環,也就大洋芋這種不喜歡喝水的作物才能勉强生存。經濟作物,那是不敢想像的奢望。也正是因為如此,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洋芋

就像《山海情》中演繹的一樣,“窮山惡水出刁民”。他們為命運奮鬥過,抗爭過,但是人鬥不過天,所以很多人認命了,安於現狀了,可能唯獨沒有磨滅鬥志的就是那些還沒有見過外面世界的孩子,但當少年的銳氣被磨平後很多人還會像父輩一樣,窮其所有,結婚生子,繼續窮一輩子。

《山海情》中李大有的父親說人即使窮,不能把骨頭也窮沒了,看看山海情背後的那些與天鬥、與人鬥的故事,也許才能更好理解這句話。

【那些浩大的工程】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著順應自然的傳統,但也有著人定勝天地與大自然抗爭的頑強不屈的精神。愚公移山的神話語言故事無一不是人定勝天精神的詮釋。在西海固,這一幕也上演了。

1998年,揚黃工程開始。揚黃,顧名思義,就是將地勢較低的黃河抬起來,以便達到灌溉的目的。包括了紅寺堡和固海擴灌兩片灌區,項目建設內容由水利、供電、通信、移民和農田開發五大部分組成。

地跨寧夏中部吳忠、中衛兩市的紅寺堡區、利通區、同心縣、中寧縣4縣(區)的紅寺堡揚水工程共建設14座泵站,總裝機容量14.25萬千瓦,總揚程305.8米,幹渠和支渠總長149.67公里,項目完工後將開發土地80萬畝,搬遷安置移民40萬人。

而項目開始開發的前十年,就已經實現了配套水澆地40萬畝,移民23萬人的人類异地搬遷奇迹,讓飛沙走石的戈壁灘變成了水澆田。

紅寺堡揚水工程

這樣的工程還在繼續,除了改善澆灌、工業等用水,生活飲水等工程也在陸續上馬。

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水源工程,是寧夏歷史上覆蓋範圍最廣、受益人口最多的“一號”民生工程,2012年投資40多億人民幣,開始施工建設。

過去,西海固的人民和家畜喝的是苦咸水,還得去往很遠的地方拉水或者挑水,人均日用水量只有10-20昇,水源保障低、水量匱乏、水質差,經過4年的時間,居民生活用水得到了長足的改善。

山海情拉水劇照

建成通水後,寧夏豐水區的涇河汛期富餘水量調入了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年供水量可達3720萬方,從根本上解决了西海固地區原州、彭陽、西吉、海原4縣(區)44個鄉鎮603個行政村113.53萬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問題,改善了當地基本生存條件,為了困難戶能用上水,甚至不惜幾公里的遠距離送水。

【那些為民請命的人】

歷史上從來不缺乏為民請命的人。尤其是閩寧合作以後,很多福建的扶貧工作者不遠千里,從山清水秀的福建來到了飛沙走石的戈壁灘。

他們中有扶貧幹部。如《山海情》中吳月娟(姚晨飾)的原型林月嬋,1996年5月,身為福建省民政廳副廳長、省脫貧辦主任的林月嬋在北京參加了國務院東西部合作工作會議,閩寧對口扶貧合作任務交到了她手上,1997年2月,肩負著福建省委和省政府關於如何具體落實閩寧合作的任務,林月嬋一行13人,第一次踏進了塞上寧夏,從此開始了20多年與寧夏的不了情。從“移民吊莊”到“坡改梯”,從“井窖建設”到“勞務輸出”,從“菌草推廣”到“招商引資”,從“聯辦醫院”到“援建學校”,福建援寧的每一個項目裏,都有著林月嬋的心血和關注。

退休後的林月嬋老人

他們中有科技工作者。《山海情》中的教授淩一農(黃覺飾),研究菌草、教村民種菇,滯銷還幫助找銷路,這不是虛構,林占熺,就是劇中教授的原型。林教授在菌草科技領域是巨擘級別的,不僅僅是寧夏,全國很多的貧困地區甚至是第三世界的一些國家,都留下了林教授的身影,這就是科技工作者的情懷。

林占熺教授在非洲

他們中有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貧窮是會代際傳遞的,但教育可以阻斷。在這場扶貧攻堅戰裏,不能够少了老師的身影,《山海情》劇中的白老師,即使是畢業的學生犯錯,他會去開導;學生輟學,不惜十餘天給家長做思想工作,還千里走單騎,騎自行車去攔截已經踏上打工之路的學生。他們最不容易被人理解,因為這項工作的成效不容易被看到。但有千千萬萬的鄉村教師守護著戈壁灘的孩子們的心靈,他們有知青,有支教老師,一些福建的老師響應號召支教期滿,十年後選擇再次支教,因為寧夏那些渴望知識的孩子,已經走進了心裡!

白老師騎車追回了出外打工的學生

他們中有奔忙在村中各個角落的父母官。村官,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打贏扶貧攻堅戰的關鍵一環,他們中有像馬德福一樣剛畢業的熱血青年,也有即將退休的公務人員,他們的目標是一樣的,就是在脫貧攻堅戰中留下自己的戰鬥足迹,真正落實扶貧的每一項工作,真扶貧,扶真貧。他們被誤解,他們被說成是鍍金,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選擇了堅持!

《山海情》父子村支書

【那些為明天努力奮鬥的人】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即使有了國家的重點工程,有了無數在扶貧戰線的工作者,但是美好生活還是靠自己。

農民,是中國一個特殊的群體。樸實、善良、能吃苦是農民的標籤;但也不乏有愛貪小便宜、自私狡黠之人,《山海情》中塑造的李大有就是此類,他狡黠、自私、無遠見,但也有趣,能吃苦。

很多的農村貧困,並不是他們不勤奮,也許他們只是缺一個帶路人。當他們有了方向的時候,他們往往能創造奇跡:

他們可以把地窩子變成磚瓦房;

他們可以將植被覆蓋率不到3%的荒山變成30%覆蓋率的綠林;

他們可以把戈壁沙灘變良田,麥穗金黃稻花香;

……

致敬,為明天奮鬥的人!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