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構建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加快城區雨污分流改造,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海南 76℃ 0
摘要:排水防澇工程就像都市的“血管”,排澇通道管網通暢,就能降低都市內澇發生風險。截至2020年底,我省都市雨水筦道總長達2304.6公里,都市建成區雨水筦道密度達到6.01公里/平方公里,與2015年底相比,全省新增都市雨水筦道594.6公里。為大力推進都市易澇點整治,省水務廳對全省都市易澇點整治情况實行月資訊調度,全省通過進一步明確城市排水防澇安全責任人、重要易澇點整治責任人、組織開展汛前排水防澇檢查、推進城市易澇點治理等措施,使都市建成區重要易澇點獲得有效治理。

我省構建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加快城區雨污分流改造,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暢通都市“毛細血管”共繪人水和諧畫卷


本報海口1月7日訊(記者 孫慧)排水防澇工程就像都市的“血管”,排澇通道管網通暢,就能降低都市內澇發生風險。海南日報記者1月7日從水務、住建等職能部門獲悉,在“六水共治”中,我省職能部門將構建“源頭减排、蓄排結合、排澇除險、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多措並舉,整體提升都市內澇治理水准。

截至2020年底,我省都市雨水筦道總長達2304.6公里,都市建成區雨水筦道密度達到6.01公里/平方公里,與2015年底相比,全省新增都市雨水筦道594.6公里。都市建成區雨水筦道密度新增18.57%,其中,海口市、三亞市新增雨水筦道分別為175.5公里、347.2公里。“十三五”末,海口市龍昆溝北雨水排澇泵站(設計能力80立方米/秒)、金沙灣片區雨水排澇泵站(設計能力35立方米/秒)陸續開工建設,進一步提高極端强降雨條件下的城市排水防澇能力。

為大力推進都市易澇點整治,省水務廳對全省都市易澇點整治情况實行月資訊調度,全省通過進一步明確城市排水防澇安全責任人、重要易澇點整治責任人、組織開展汛前排水防澇檢查、推進城市易澇點治理等措施,使都市建成區重要易澇點獲得有效治理。從2018年至2020年期間,我省都市易澇點從54處减少至19處。

我省高度重視汛前排水防澇檢查工作,每年汛前,各市縣的市政雨水管網管理養護組織按照相關要求,對城區內的雨水管渠、調蓄設施、泵站、閘門以及雨水箅、井蓋附屬設施進行檢查和維護,並對重要道路以及積水多發路段開展重點清淤,以保證城區雨水排水系統的暢通。同時,我省探索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排澇管理能力,如海口市在美舍河建成智慧監測系統,可實时掌握管網運行狀況,進一步提升排水防澇管理能力。

海南豐富的降雨量既帶來豐沛的用水,也使降雨容易在短時內大量聚集,排泄不暢易形成都市內澇。為此,在此次“六水共治”中,我省提出要把海綿都市理念貫穿落實到都市內澇治理全過程。海口、三亞等7座都市均已完成海綿都市專項規劃編制,明確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目標任務,要有序推進海綿型新老城區、建築社區、道路廣場、公園綠地等建設,總體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都市發展管道。

A

因地制宜基本建成

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

源頭减排 蓄排結合

排澇除險 超標應急

統籌流域區域治理

保護洪澇蓄滯區域推進重點區域防洪防潮治理,進一步完善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三大江河防洪體系及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重點河流防洪防潮整治。

統籌三大江河幹支流、上下游、左右岸防洪排澇和沿海城市防臺防潮等要求,合理確定都市防洪標準、設計水位和堤防等級。

構建生態基礎設施體系

保護都市山體,修復江河、湖泊、濕地等,保留天然雨洪通道、蓄滯洪空間,構建連續完整的生態基礎設施體系。

擴展都市內部及周邊自然調蓄空間

按照有關標準和規劃開展蓄滯洪空間和安全工程建設,對於流域內具有重要蓄滯功能的水體及自然低窪地,應進行生態保護性開發利用,充分發揮其徑流調節作用,並結合流域進行匯流分析,合理確定其蓄滯規模,在蓄滯洪空間開展必要的土地利用、開發建設時,要依法依規嚴格論證審查,保證足够的調蓄容積和功能。

加强水體保護

對新建城區,統籌都市豎向設計和雨水排放通道建設,優先劃定水體和綠地空間,加强對都市內水體空間的保護管理。

注重維持河湖自然形態

避免簡單裁彎取直和侵佔生態空間,恢復和保持都市及周邊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和流動性,合理開展湖塘、排洪溝、道路邊溝等整治工程,提高行洪排澇能力。

“一河一案”治理都市內河

加强都市內河、排洪溝渠、橋涵、閘門、排水管道等在水位標高、排水能力等方面與都市外部河湖、海洋的銜接,確保排水暢通。

為加强對內河水位的調控,針對不同河道要“一河一案”,因地制宜確定水位調控方案以及在不同降雨、外江、外海水位、潮位下的內河水位調控細則。

改造提升既有排澇設施

消除歷史嚴重易澇點,加大既有設施改造力度,逐步消除排水管網空白區。

新建排水管道應採用雨污分流體制

老城區結合老城更新,因地制宜提出能力不足筦道改造方案、修復破損和功能失效的排水管道,汛前做好管渠清淤疏通,保障排水暢通,新城區新建獨立排放的雨水筦道。

建設雨水調蓄設施

開展雨水减排與利用在城市建設和更新中留白增綠,結合平面和豎向設計,優先利用自然窪地、坑塘溝渠等實現雨水調蓄功能,做到一地多用,因地制宜、集散結合建設雨水調蓄設施,發揮削峰錯峰作用。

提升運維管理水准

加快信息化平臺建設,建立健全城區水系、排水管網與周邊江河湖海、水庫等聯排聯調運行管理模式,加强跨都市河流的水情、雨情、工情資訊共用。

推進公園綠地建設

推廣海綿型公園和綠地,通過建設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新增喬灌木栽植量、豐富植物配寘、加大透水鋪裝比率、合理設定雨水蓄水池等措施,增强公園和綠地系統的都市海綿體功能,消納自身雨水,並為蓄滯周邊區域雨水提供空間。

推進城市排水防澇設施的達標建設

加快改造和消除都市易澇點;實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體的雨水須經過岸線淨化。

加快建設和改造沿岸截流幹管,控制滲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加快雨污水管網、排澇泵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整體排水防澇能力。

推進自然生態修復

加强對都市坑塘、河湖、濕地等水體自然形態的保護和恢復,禁止填湖造地、截彎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壞水生態環境的建設行為。

加强河道系統整治,因勢利導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彎曲河岸線,恢復自然深潭淺灘和泛洪漫灘,實施生態修復,營造多樣性生物生存環境。

B

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推進

全域系統化海綿城市建設

推進新老城區

海綿城市建設

全省各都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老城區要結合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社區有機更新等,以解决都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推進區域整體治理,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推進海綿型

建築社區建設

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在新建建築社區和既有建築社區改造過程中,提高建築社區的雨水積存和蓄滯能力,鼓勵採用垂直綠化和屋頂花園立體綠化,新增雨水滲透、淨化和收集利用設施,立體綠化可按一定比例折算為綠地率。

在社區非機動車道和地面停車場採用透水性鋪裝,新增雨水自然滲透空間。

結合社區綠化和景觀水體,建設下沉式綠地、雨水濕地等微地形和蓄水池。

推進海綿型

道路廣場建設

轉變傳統的道路建設理念,統籌規劃設計符合低影響開發科技要求的道路高程、道路橫斷面、綠化帶及排水系統,變快速匯水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道路對雨水的滲滯能力。

已建道路可通過路緣石改造、新增植草溝、溢流口等管道將道路徑流引到綠地空間。

新建道路應結合紅線內外綠地空間、道路縱坡及標準斷面、市政雨水排放系統佈局等,優先採用植草溝排水。

自行車道、人行道以及其他非重型車輛通過路段,採用透水性鋪裝資料。

道路紅線外綠地空間規模較大時,可結合周邊地塊條件設定雨水濕地、雨水塘等雨水調節設施,集中消納道路及部分周邊地塊雨水徑流,控制徑流污染。

停車場、廣場等擴大使用透水性鋪裝資料,大型露天停車場、廣場推行雨水的收集、淨化和利用,減輕對市政排水系統的壓力。

數據整理/海南日報記者孫慧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