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郭帥陳琳/文張歡歡/圖
【核心提示】
“快來看!這是什麼?”最近,在洛陽市伊濱區龐村鎮白草坡村東北的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考古項目發掘地現場出土了一件圓形石制器物,這件石制器物裂成了幾塊,其中一塊的外側壁刻有“光和三年造”的字樣。
“‘光和’是東漢末年漢靈帝的年號,但是漢靈帝文陵已經確定在邙山陵區,囙此,我們認為這個石制器物是漢靈帝為他的上一任皇帝,也就是漢桓帝修建陵園時製造的,再聯系文獻記載漢桓帝的陵區位置,基本確定白草坡東漢陵園是漢桓帝宣陵。”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考古專案負責人王鹹秋告訴記者。
(東漢帝陵考古現場)
新出土石制器物,“光和”年號基本確定白草坡東漢陵園為漢桓帝宣陵
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位於伊濱區龐村鎮白草坡村東北,是洛南東漢陵區中距離當時都城最近的一座帝陵。2017年,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的考古工作重新啟動。
“根據《帝王世紀》記載,距離洛陽城最近的一座東漢帝陵是漢桓帝的宣陵,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雖然符合這一條件,但一直沒有有力證據支撐其是漢桓帝宣陵這一推論。”王鹹秋說,早就確定白草坡一帶的墓塚是東漢帝陵級別的大墓,但是究竟是哪位皇帝的陵園,一直不能確定,這次出土的石制器物,上面有“光和”的年號,推測是漢靈帝為漢桓帝修建陵區是制作的,基本可以確認為漢桓帝的宣陵。至於這個圓形石制器物的名稱和功能,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還原東漢帝陵原貌,墓葬制度是華夏文明重要組成部分
從2017年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的考古工作重啓以來,考古人員陸續在該陵園遺址發現了院落、房址、天井、廊道、水井、道路、排水渠等遺跡,對陵園的整體佈局有了較為深入的瞭解。
(每一組建築週邊都有獨立的圍牆和門址)
(排水渠遺跡)
“現時我們的發掘集中在陵園東北角的一處大型建築群,這處建築群可分割為相對獨立的三組,每一組建築週邊都有獨立的圍牆和門址。建築群由一處處排列規矩的院落組成,以西面的一號建築單元為例,圍牆裡面分佈著南北四排、東西六列共計24個院子,有點像我們現在的宿舍。”王鹹秋告訴記者,每間院子都是一個獨立的生活空間,有房址、天井、倉窖、水井、排水渠等與生活相關的設施。根據這處建築群的佈局和位置,可能是文獻中記載的“園寺吏舍”,即陵園的管理機構,以及守陵人、陵園服務人員和低級別嬪妃的居所。也有學者認為這裡可能是文獻中記載的“園省”,即守陵的陵園貴人和嬪妃的住所。
(東漢帝陵的規模非常龐大)
王鹹秋說,東漢帝陵的規模非常龐大,不僅僅有埋葬帝王的地宮和上面的封土,還有石殿、寢殿等複雜的陵寢建築群,如同一個“微縮版”的皇宮。與之相配套的還有很多服務人員和一定數量的戍衛人員,甚至還發現了具備瞭望防禦功能的角樓。
“陵寢制度有自己的一套系統,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的傳承下來,雖然歷朝歷代會有變革和發展,但是卻蘊含著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的基因。”王鹹秋說,通過這些年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的發掘,東漢帝陵的陵園佈局和內涵逐漸明晰。
(出土的建築材料)
現時,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院落區的發掘已經基本結束,接下來將繼續對石殿等其他陵寢建築進行發掘,希望能深入的研究東漢的陵寢制度。
東漢帝陵分邙山和洛南兩塊,推測和皇帝血緣有關
東漢帝陵分為邙山陵區和洛南陵區兩大塊,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所在的區域屬洛南陵區,邙山陵區還安葬有5比特東漢皇帝。2007年到2017年這10年,對於東漢帝陵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邙山上,現時基本確認了包括漢光武帝原陵在內的5座東漢帝陵的位置。2006年至2007年,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為配合鄭西高鐵建設,曾對白草坡東漢陵園進行過初步調查和發掘。“當時只順著鐵路占壓的部分發掘了一個長條形區域,難以看出陵園的全貌,2017年又重新啟動了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的考古工作。”王鹹秋說,在都城附近設定南北兩個陵區的做法並不是東漢首創。
王鹹秋說,西漢帝陵也有南北分佈的情况,但是大部分都在北面,不像東漢帝陵分佈的這麼平均,顯然是特意如此規劃。考古學界對這一現象有過深入探討,認為可能是和皇位繼承人的血統有關係。“東漢有很多的小皇帝,有些小皇帝還沒有子嗣就夭折了,所以皇位繼承人就從叔叔或者伯伯家的旁系血統中挑選,這樣繼位者和上一比特皇帝不是直系血親關係,一般這種情況,這位皇帝的帝陵就不會和上一位在一個地方。”王鹹秋說,比如新確定的漢桓帝宣陵是在洛南,而繼位的靈帝,因為不是桓帝的親生孩子,就把自己的陵園建到了邙山上。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