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莊稼”破青海“東大門”“靠天吃飯”窘境

青海 87℃ 0
摘要:5日,記者在素有青海“東大門”之稱的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獲悉,自2008年起該縣推廣全膜雙壟栽培技術,在乾旱山區種出畝產超千斤的“神奇莊稼”,自此該縣不斷嘗試農牧聯動、草畜結合、迴圈發展的模式,同時用“一根網線”縮短農產品與都市大市場的時空距離,徹底打破農業發展“靠天吃飯”的窘境。民和縣是青海的農業大縣,也是國定貧困縣。“靠天吃飯”一直是制約民和農業高品質發展的“瓶頸”。

圖為玉米秸稈加工利用。(資料圖)石延壽攝

中新網青海民和1月5日電題:“神奇莊稼”破青海“東大門”“靠天吃飯”窘境

作者李隽石延壽

5日,記者在素有青海“東大門”之稱的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獲悉,自2008年起該縣推廣全膜雙壟栽培技術,在乾旱山區種出畝產超千斤的“神奇莊稼”,自此該縣不斷嘗試農牧聯動、草畜結合、迴圈發展的模式,同時用“一根網線”縮短農產品與都市大市場的時空距離,徹底打破農業發展“靠天吃飯”的窘境。

民和縣是青海的農業大縣,也是國定貧困縣。全縣63.29萬畝的耕地六成以上在乾旱山區。“靠天吃飯”一直是制約民和農業高品質發展的“瓶頸”。

圖為農特產品加工後走出大山。(資料圖)石延壽攝

2008年,該縣試種的數千畝全膜玉米,利用全膜雙壟栽培技術,破天荒地種出了700公斤的畝產量,畝均增產超千斤,被山區農民稱之為“神奇莊稼”。2011年民和縣糧食總產量躍居青海省糧食生產第一,成為受國務院表彰獎勵的200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之一。

截至今年,民和縣全膜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畝,2021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37.85萬噸,其中全膜玉米在遭受持續乾旱影響下總產量達14.55萬噸,占全縣糧食總產量的38.44%。

耕作管道的變革帶來的不僅是糧食產量的陡增,而且催生了農牧聯動、草畜結合、迴圈發展的新模式。

成片推廣的全膜玉米產出了大量的玉米秸稈,利用豐富的秸稈資源,帶動了千家萬戶的養殖業發展。截至2021年,全縣已建成飼草料加工企業4家、飼草加工點25家、青貯池6058座66.42萬立方米,飼草加工總量達到59萬噸,玉米秸稈加工利用率達到58%。全縣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676家、養殖大戶1685戶、家庭牧場5829戶,全縣牛存欄3.8萬頭、羊存欄28萬只。

圖為以草帶牧,家庭牧場發展迅速。(資料圖)石延壽攝

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極大地解决了農戶的有機肥需求,一條“以糧帶草、以草促牧、以牧聚肥、以肥返田”的高原迴圈農牧業發展模式,夯實了鄉村振興產業基礎。

近年來,民和縣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原現代農業,一大批設施農業基地“破土而出”,草莓、人參果、靈芝、赤松茸、黃桃等特色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優質設施果蔬讓設施農業由規模發展向質量效益轉變。

大山裏的農產品如何進市場?民和縣大力發展電商產業,用“一根網線”縮短了上區農產品與都市大市場的時空距離,為全縣優質農產品提供了穩定、可靠的銷售管道,打通了農特產品的“出山路”,豐富了城裡人的餐桌,也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轉型陞級。

民和縣扎實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專案,以民和電商產業園為“覈心”,推動“一站式服務”,健全電商產業鏈,實現了“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常態化。

截至2021年,全縣已建成縣電商服務中心、22個鄉鎮電商服務站、125個村級電商服務點,鄉鎮電商覆蓋率100%、村級電商覆蓋率40%,引進電商企業12家,牛羊肉、馬營陳醋、隆治蘋果等20多種民和農特產品通過電商暢銷全國市場,牛羊肉、土雞、馬鈴薯、大蒜等50多種農特產品銷往長三角地區。

截至2021年底,該縣累計完成“工業品下鄉”1200萬單、交易額6億元,實現“農產品進城”160萬單、交易額8000餘萬元。同時,日益興起的電商產業,有效帶動1751戶農戶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完)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