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流放代表遠離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再也看不到自己的親人。很多人出去漂泊,最後都會選擇落葉歸根,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觀念,一旦被流放的話,會被大家認為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自古以來,刑罰就是對犯法之人進行懲戒,使用流放這種懲罰一直穿插到華夏的歷史當中。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流放就是類似於死刑的一種刑法。因為這種流放的地方大部分都是荒無人煙的沙漠,經常會有兇猛怪獸的出現,流放在這種地方就相當於等死了。衙役們需要押解著這些流放千里的犯人,來來回回需要走數千裏的路程,那麼這樣一個如此苦的差事,為什麼衙役們需要爭相著去做呢。
古代中國的刑罰
中國封建制度關於犯人懲罰條例特別多,每個時代都不相同。秦始皇在位的時期結束割地的局面之後,為了更好的實行統制政策,需要統一這些文字和思想。這個時候李斯就站了出來,身為法學家,他决定想要用刑罰來規範國家。後來他主張的重刑也用於了自己的身上,歷史上他死的特別慘,最後被腰斬在市場裡面。
隨著歷史的變革對待犯人刑罰一直在變化,各個時代都有所不同,但是無非就是打殺流放這三種。打是最輕的懲罰,無非就是這些普通小老百姓被打屁股,最重的可能就是殺刑。管道肯定有特別多種,有的直接被砍頭了,而流放相對於二者之間就是將犯人向外流放,與這種殘酷的刑罰相比,顯得寬厚仁義多了。但是流放是一種長時間對犯人折磨以及身體的雙重折磨,只要人還活著,這些不幸都需要用心靈去慢慢消化,在崩潰絕望裡面永遠困住手脚,這種想法對於死來說更難受。
流放者的悲哀
根據其他的刑罰改變一樣,流放在不同朝代也不同,在宋朝的時候,這些官員會被流放到海南地區,那個時候的海南特別的貧窮,還是一片從來沒有開發過的土地。當時蘇軾就直接被流放到了海南,雖然說是一再被貶,但是他卻保持著一個良好的心態,在這個過程當中留下了大量的詩詞。宋朝流放不同,到了清朝往往向北邊流放,罪行越重,流放就越往北,可能最北邊就是甯古塔了吧,在那個年代甯古塔簡直就不是人能够待的地區,當時最偏遠的地方就是這裡非常荒蕪,而且還沒有人烟。
衙役出差很積極
按理來說這些壓放犯人是一件特別苦的差事,但是跟我們想像的不同,衙役們非但沒有避之不及,而且對於這樣的差事顯得興致勃勃地個個都想去。甚至在面對一些押送女囚的事件上面,雖然流放之地特別偏遠,而且他們不僅要去還要回來,浪費在上面的時間這麼多,他們仍然爭先恐後,表現的特別積極。
我給大家揭開這個謎團吧,首先押送犯人的時候是可以離開衙門的,也就是代表沒有人管束。這個衙役他們沒有納入到官方體制當中,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他們沒有編制,沒有足够的錢財,而且工作特別辛苦,每天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晚,而且有危險的事情還必須要衝在第1線。
官府他們處理犯人的時候,也要在一旁全同陪著,衙役當時沒有任何時間休息,這樣對比下來,押送這些流放的犯人,能够遠離官府的控制,自己的時間還可以自由支配,累了就去歇一歇,全部都可以由著自己的性子來,非常的自由自在。其次在流放犯人的路上還能够獲得額外的錢財,因為這些犯人家屬知道流放的路途這麼遠,非常辛苦,可能稍稍不慎就會連命都丟了,為了讓衙役保護好自己的家人,可能會給一些錢財讓他們照顧,這些衙役沒有官方編制,所以犯人送的錢正好可以給他們貼補家用,甚至遇到一些家境殷實的,比一年的薪酬還要多,所以大家對這個差事都非常熱衷。
押送犯人並不是像想像的那麼辛苦,這是屬於公事公差,既然是公事的話,吃喝拉撒全部都要官府管。這些衙役們在途中也可以享受一下生活,這些被流放的犯人大部分都是官家小姐或者是從小沒有受過什麼罪,身體特別嬌弱。只要家裡稍微有錢一點的,為了減輕犯人的痛苦,都會配備一些照顧的馬車以及僕人,衙役們肯定也能沾到光。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