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將張郃喪命於甘肅這裡,為什麼諸葛亮會在此設伏?

甘肃 97℃ 0
摘要:魏明帝倚他為國之柱石,諸葛亮卻視他為北伐事業的眼中釘;《三國演義》中他出場很早,卻幾乎堅持到該書的尾聲;同時期的名將,他的對手張飛、關羽、趙雲及同僚張遼、徐晃早已戰死或病逝,只有他一直奮戰在前線;在木門道中流矢而卒,時已年近六旬。他就是魏國的五子良將——張郃!距離甘肅禮縣鹽官鎮僅二十裏之遙的羅堡村,據當地人說它是諸葛亮射死張郃的地方——木門道。

甘肅的三國文化之五——

魏明帝倚他為國之柱石,諸葛亮卻視他為北伐事業的眼中釘;

《三國演義》中他出場很早,卻幾乎堅持到該書的尾聲;同時期的名將,他的對手張飛、關羽、趙雲及同僚張遼、徐晃早已戰死或病逝,只有他一直奮戰在前線;

在木門道中流矢而卒,時已年近六旬。

他就是魏國的五子良將——張郃!

▲天水木門道新貌文德攝

[一]

距離甘肅禮縣鹽官鎮僅二十裏之遙的羅堡村,據當地人說它是諸葛亮射死張郃的地方——木門道。

▲禮縣羅堡村的地勢

站在西漢水的支流稠泥河邊四望:河穀田地平曠,周邊山巒和緩,絲毫看不出古戰場應有的險峻雄奇的氣勢。當地相關專家解釋,這是因為近代一次罕見的大地震的原因:順治十一年(1654年)7月21日(農曆六月初八),甘肅發生大地震,震中位於天水,震級為8級。極震區禮縣“木門一帶山崩水雍,桑田滄海,壓埋村落近十裏”“木門道土陷數百尺,水聚數十丈”。

聞言心存疑問——

蜀軍在撤退前已經在祁山一線:其中諸葛亮主力在祁山東側的鹵城(今鹽官鎮)一帶,王平在南圍(可能是祁山中部以南,也可能是鹵城南)。而司馬懿的魏軍則位於北面。這樣的情况下,蜀軍撤退應當是向南行動,以逐漸脫離與魏軍的接觸。可是羅堡在鹵城的東北方,這豈不是讓蜀軍向魏軍開去了嗎?

况且羅堡距離鹵城前線太近,二十多裏,也就是一天的路程。諸葛亮要想打伏擊,怎麼會選擇這麼近的地方呢?

後來才得知,在天水市牡丹鄉也有三國古戰場木門道遺址。究竟,哪一個更符合典籍中的記載呢?

【二】

從天水啟程,向西南行約60公里,去牡丹鄉王家鋪村再次尋找木門道。

木門道位於牡丹鄉木門村,因東西兩山對峙,狀若天然門戶,故而得名。此處河谷地勢險要,荊棘遍地,怪石崢嶸。

此地關於木門道地名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古時這裡森林茂密,盛產木材,人們砍伐販運必出此道,故名曰木門道;另一說則是據《後漢書》記載,東漢建寧二年夏,“羌眾潰,東奔,複聚射虎骨,分兵守諸穀上下門。穎規一舉滅之,不欲複令散走,乃遣千人於西縣(今禮縣)結為木栅,廣二十步,長四十裏,遮之……”

現在的羅牡公路(禮縣羅堡到天水秦州區牡丹鄉),路線和歷史上的木門古道基本相合。

而王家鋪附近,東側為王家梁山和張家坪,西側為旋帽嘴梁。兩山對峙,中間是一條峽谷,稠泥河從中穿過,形成一道天然門戶,似乎更切合“木門”之意。

▲2008年時的天水木門道

這條險峻的道路,是伏擊戰的絕佳之地。三國時期,魏蜀在天水地區鏖戰時,善曉兵機的諸葛亮早已是看在眼裡。

西元231年(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開始了他的第四次北伐。

魏明帝派司馬懿督軍迎戰蜀軍。諸葛亮命王平率部攻打祁山,自己親率主力在上邽一帶打敗了郭淮、費曜的軍隊,並準備和司馬懿的主力決戰。司馬懿知道蜀軍銳氣正旺,但缺乏糧草,急於速戰。於是命阿兵哥憑險堅守,不得出戰。

諸葛亮用退兵之計引誘魏軍出戰,魏延、高翔領兵大敗魏軍。但由於負責供應糧草的李嚴因遇雨而難以如期抵達,從而使諸葛亮又一次失去了佔據隴右的機會。

諸葛亮不得不撤退時,為了防止司馬懿追擊,在木門道兩側的山頭上設伏,率大軍向木門道方向退卻而去。

在木門道設伏,會有哪條大魚上鉤呢?

【三】

按照《三國演義》演繹,司馬懿根據探馬的消息,料定諸葛亮糧草缺乏,大軍已退,派了張郃領5000精兵火速追趕蜀軍。

早先街亭之戰卻成就了張郃的赫赫威名。此役之後,諸葛亮利用關中空虛之機複出攻陳倉,張郃預判諸葛亮的軍隊缺少糧草不能久攻,必然最後退兵,為使魏明帝曹睿安心,他還是趁夜進軍,“郃晨夜進至南鄭,亮退。”

陳倉圍解,張郃官拜“征西車騎將軍”,成了僅次於大司馬曹真與大將軍司馬懿的軍中三把手。

但這顆熠熠生輝的將星很快就要隕落了:

張郃率部在黃昏時分趕到木門道,突然一聲炮響,兩邊山頭上滾木礌石一齊滾下,張郃和百餘個部將被堵在木門道中,進退無路。

▲《三國演義》連環畫張郃殞命木門道

張郃被亂箭射中右膝,死在了木門道。

【四】

羅貫中筆下張郃之死似乎是他急躁冒進,咎由自取,但在《魏略》卻有被司馬懿所誤的說法:亮軍退,司馬宣王(司馬懿)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張郃死於木門道在好多史書或野史上都有記載,如陳壽《三國志·張郃傳》所說為傷重而死:“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只是膝蓋之傷,怎會致命呢?

可以分析,古代醫療條件不足,動脈大出血,或者併發症,或者傷口感染致死也不是不可能,但在袁希之在《漢錶傳》中的筆法則有戲謔的成分:“亮糧盡,軍還至青封木門。郃追之,亮駐軍,削大樹皮題曰:張郃死此樹下。豫令夾道以數千强弩備之。郃果自見,千弩俱發,射郃而死。”不管怎樣,張郃死於木門道是不爭的事實。

張郃的死的確是魏國軍界實力消長的一大轉折。此後,在魏國的軍事系統中,再也沒有比司馬懿資歷更深、軍功更高的人物存在,這最終讓司馬懿真正掌握了雍梁一帶的軍隊。而這個控制能力,實際上就是司馬氏最終能够篡權成功的基礎。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在興修水准梯田時,村民曾挖出過許多三國時期的箭頭和冷兵器,也在印證著這裡曾經發生過一次鏖戰。

如今在牡丹鎮王家鋪木門村,在空曠的峽谷地帶,雖難覓昔日森木茂盛的木門古道,但村內青瓦白牆村外阡陌縱橫,顯得格外幽靜、安逸,當地正在打造天水木門道三國文化旅遊產業園,仿古的城牆、木亭等建築有種濃厚的古風,產業園建成後,這裡的旅遊必將借木門古道,放“三國”异彩,成為尋幽訪古的絕佳去處。

內容來源於奔流新聞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