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死之前其軍事力量一直比朱元璋高很多,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鄱陽湖一役陳友諒若非意外死亡,後期重整旗鼓、東山再起也未可知。陳友諒以漁家之子一步步做到建漢稱帝,必然有其經天緯地之才,絕非如人所說僅以權術馭下。在與朱元璋交戰之前,陳友諒可以說是常勝將軍。至於後來戰敗無非是勝利沖昏了頭腦,信心爆棚,對形勢判斷失誤造成的。如果陳友諒可以死裡逃生,再以冷靜的心態審判局勢,繼而對戰略部署進行調整,那天下形勢的走向又未可知。
當時的朱元璋在攻佔了太平府,(就是今天的馬鞍山)陳友諒則是奪取了池州。他們之間力量互相碰撞,大戰在所難免。隨後朱元璋派常遇春攻打陳友諒,佔領了池州,這樣一來更加的激怒了陳友諒。在這之後他們之間明爭暗鬥逐漸擴大。朱元璋相比陳友諒,雖然在軍隊數量及地盤上不如陳友諒。但是朱元璋手下猛將如雲,更有軍師劉伯溫的助陣,在這一點上陳友諒不及朱元璋。
其實按照當時的局勢來說,陳友諒要强於朱元璋,除了軍隊的數量超越朱元璋,就連武將也比朱元璋要多,只不過歷史結果勝出者是朱元璋,讓我們感覺朱元璋手下文臣武將眾多,失敗的陳友諒其實手下能人异士也是多不勝數。倘若在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沒有因為突圍而被箭射死的話,朱元璋也許奪得天下會很難,甚至說勝出者不一定是朱元璋。
朱元璋雖然後來的做事行徑表明他也未必仁慈到哪裡,但那也是坐穩皇帝以後的事,戰爭期間他知人善任關心群眾,最關鍵的是他始終站在底層群眾的一邊,陳友諒至死也沒明白他其實忘在自身,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複哀後人者也,陳友諒即使戰敗後不死,不明白自己敗在哪裡,最後仍舊會一場空而已。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