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發展改革委編制印發了市級專項規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社會公共服務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一、《規劃》編制背景
(一)發展基礎
經過“十三五”時期的快速發展,本市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水準邁上了新臺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9萬元,人均期望壽命達到82.43歲,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公共服務資源佈局進一步優化。北京電影學院、同仁醫院等一批中心城區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向薄弱地區和新城疏解。民生短板加快補齊。累計新增學前教育學位23萬個,全市四級文化設施平均覆蓋率達99%,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57平方米。重大民生工程順利推進。冬奧會、冬殘奧會競賽場館及相關基礎設施基本完工,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大文化帶建設有序推進。社會事業改革不斷深化。開展“七有”“五性”民生發展水准監測評估,創新推進“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形成“回天有我”社會治理品牌。
(二)形勢要求
“十四五”時期本市公共服務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
機遇方面,一是發展基礎牢固,首都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物質基礎雄厚,社會大局穩定,為公共服務高品質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二是發展空間廣闊,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為公共服務優化佈局、均衡發展帶來更大的戰畧空間。三是發展潜力巨大,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成效進一步顯現,中等收入群體進一步擴大,將持續激發公共服務消費陞級潜力,對國際化教育和醫療等高端服務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四是發展支撐強勁,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籌辦舉辦,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不斷湧現,為區域公共服務跨越式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和有力支撐。
挑戰方面,一是“七有”要求仍存在一定短板。學前教育辦園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基礎教育入學高峰來臨,結構性學位缺口凸顯。口腔、婦產、兒童、康復、護理、中醫等緊缺醫療服務資源的供求衝突依然較大。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養老服務設施總量缺口和結構矛盾突出。收入分配制度有待完善,中等收入群體占比仍需提高。靈活就業等新就業形態崛起,社會保障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救助體系統籌性不足,尚未形成扶弱濟困合力。住房供需總量和結構性衝突仍然存在,職住不平衡等問題仍需加力解决。二是“五性”需求還不能有效滿足。在便利性上,百姓身邊的托育設施、健身設施等缺口較大,基層公共服務能力有待提升。在宜居性上,房價保持高位,部分居民住房負擔仍然較重。在多樣性上,公共服務供給市場化水准不高,健康、養老、文化、體育等領域產業發展不足。在公正性上,城鄉居民收入比仍居高位,區域間優質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狀況仍然存在。在安全性上,本市在疾病預防控制、監測預警、醫療救治、應急物資儲備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
二、《規劃》編制思路
(一)規劃定位
從規劃範圍上,參照國家公共服務規劃,並結合本市實際,將社會公共服務界定為包括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養老、托育、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勞動就業、社會保險、住房保障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主要著眼於搭建本市社會公共服務整體發展框架,促進跨領域、跨區域等方面政策統籌、均衡發展。從規劃內容上,兼顧政府兜底職責和市民多層次生活需求,《規劃》在謀劃基本公共服務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普惠性公共服務和生活服務的發展思路和主要任務。
(二)主要考慮
《規劃》編制緊密結合首都都市戰畧定位,聚焦增强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突出堅持五個“結合”,提升五個“水准”。
一是堅持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相結合,著力提升公共服務可持續發展水准。適應財政收入放緩現實約束,合理引導預期,實施基本公共服務依標準清單供給和管理,形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制度基礎。
二是堅持專業發展與融合發展相結合,著力提升公共服務統籌發展水准。鼓勵公共服務設施功能相容和複合利用,推進建立不同公共服務設施之間的共亯機制,促進民生統籌發展。
三是堅持做優增量與盤活存量相結合,著力提升公共服務資源高效利用水准。鼓勵騰退空間優先用於補充區域公共服務,打通存量設施用途轉換途徑,强化低效服務資源提升改造。
四是堅持建設重大民生設施與靈活佈局“微民生”相結合,著力提升公共服務便利化水准。在佈局建設區域標誌性重大民生設施的同時,積極利用微空間彌補非標民生設施,滿足羣衆身邊的迫切需求。
五是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著力提升公共服務多樣化水准。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務兜底保障責任,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擴大普惠性公共服務供給,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鼓勵生活服務高品質多樣化發展。
三、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首都都市戰畧定位,加强“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增强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圍繞抓改革、促發展、推產業,正確把握政府和市場關係,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大普惠公共服務供給,發展多樣化生活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四、主要目標
圍繞“七有”和文體服務等方面,設定了20項發展名額。聚焦民生福祉得到更大改善,到2025年,基本建成政府保障基本、社會多元參與、全民共建共用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七有”“五性”民生保障指數達到120。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准進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更加完善,人群、區域間公共服務水准的差距明顯縮小。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生(師)數達到5.6人,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82平方米。普惠性公共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服務供給更加充足,價格更可承受,質量更有保障,獲取更加便捷。每千人嬰幼兒托位數達到4.5個,每千名常住人口養老床位數達到7張。生活服務更好滿足多樣化需求,新業態模式不斷湧現,市場化高端服務供給更加豐富,國際化、智慧化和品牌化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產業規模明顯擴大。
五、任務舉措
《規劃》從“保基本、擴普惠、提品質、優佈局”四個方面提出“十四五”時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任務框架,謀劃了40項重點任務舉措。
(一)保基本。以保障“七有”需求為覈心,牢牢兜住民生底線,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准。
建設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製定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明確服務物件、服務內容、保障標準和支出責任。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共亯機制,推進公共服務從“人找服務”向“服務找人”轉變。優化基本公共服務對象認定機制,提升社會救助領域服務精准度,完善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政策。
大力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加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建設,推進佑安醫院新院區選址建設,實現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遷建工程建成投用。全面推進健康北京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向資源薄弱區疏解,推動健康聯合體建設試點。促進全民健身設施開放共亯,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超過53%。全面推進高品質教育體系建設,新增基礎教育學位16萬個,推進沙河、良鄉高教園區向大學城轉化,構建完善現代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製定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施方案,解决老年人運用智慧科技“數字鴻溝”問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化重大公共文化設施空間佈局,織密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千方百計穩就業促增收,確保年新增就業人數達到26萬人,製定共同富裕實施方案,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建立更加公平永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持續完善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和待遇計發政策,完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健全工傷、生育保險政策,健全四級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多舉措新增住房供給,新增各類居住用地5000公頃,供應各類住房100萬套左右,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套數占比不低於40%。
强化基本公共服務政策保障。推進基本公共服務融合發展,探索基本公共服務跨領域統籌發展機制,推進基層便民服務設施複合使用,深入推進醫養結合、醫體融合、產教融合和托嬰一體化發展。强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保障,深入推進重點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深化學區制改革和集團化辦學,加快推動形成科學合理的分級診療就醫秩序。
(二)擴普惠。聚焦基本公共服務不能有效滿足的服務需求,著力擴大普惠性公共服務供給。
健全鼓勵普惠性公共服務發展政策。加强政策扶持。統籌用好在規劃、土地、投資、稅收、金融等方面的多種支持政策,持續改善營商環境,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普惠性公共服務供給。促進價格普惠。加大政府購買普惠性公共服務力度,建立托育、養老等重點領域政府購買服務的定價標準。强化監督管理。强化重點領域普惠公共服務監管,對服務標準、服務價格、服務質量等重點環節進行監測評估。
擴大重點領域普惠性公共服務供給。托育方面,引導社會力量舉辦托育服務機構,完善托育服務標準規範。學前教育方面,實施第四期學前教育行動計畫,實現普惠性幼儿園覆蓋率達到90%。課後服務方面,統籌校內校外資源,完善中小學課後服務,開展假期託管服務。養老方面,實施普惠養老城企聯動專項行動,推動一批培訓療養機构轉型養老服務設施。優質醫療方面,新增產科、兒科、口腔、精神等專科醫療服務供給,規劃建設首都醫科大學研究型醫院,加快建設一批研究型病房。
(三)提品質。不斷滿足市民消費陞級需求,發展生活服務,提升優質服務供給。
鼓勵服務供給社會化,規範發展民辦教育,促進健康服務提檔陞級,全面開放養老服務市場,豐富高品質文體服務,健全人力資源市場體系。推動服務發展國際化,加快發展國際教育和國際醫療,滿足國際人才、引進人才公共服務需求,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合作,講好北京故事,大力舉辦高水准國際品牌賽事活動,打造國際體育賽事之都。推進服務模式智慧化,推進民生領域數據互聯互通,推動資訊技術與公共服務深度融合,强化科技賦能。引導服務產業品牌化,塑造健康、養老、托育、文化、體育等重點領域服務業品牌,推動連鎖化發展。
(四)優佈局。落實城市總體規劃,著力優化公共服務區域佈局。
推動中心城區功能優化提升,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壓縮覈心區內門診量與床位數,推動老城整體保護,充分利用疏解騰退空間優先補充民生設施短板。提升都市副中心公共服務品質,推進北京第一實驗學校、北京友誼醫院通州院區二期等一批優質教育醫療設施建設,高品質完成都市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提升多點新城公共服務承載力,聚焦回天、城南、新機場等重點區域,强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補齊生態涵養區公共服務短板,統籌存量提升和增量需求,健全全民覆蓋、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動京津冀區域公共服務協同發展,發揮北京優質資源輻射作用,推進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服務共建共用,帶動提升區域公共服務水准。
六、保障措施
加强組織領導。明確責任主體,把黨的領導貫穿於推進公共服務體系發展的各個環節。强化改革創新。深化公共服務領域事業單位改革,不斷提升運行效率,推進社會力量公平准入,强化政府投資成本管控,提升政府投資效益。强化要素保障。健全公共服務財力保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保障公共服務用地需求,强化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監測評估機制。推進“七有”“五性”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動態調整,做好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工作。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