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中國身處於一片水深火熱之中,而這段時間裡面,有無數的勇士,用自己的力量,推動中華民族的大步向前,在新中國成立後,他們也依然兢兢業業,為國貢獻,他們的高遠志向,至今仍然為人深深的所銘記,宋平就是其中一員。
深陷貧窮,放弃北平考入農大
宋平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由於家境過於貧窮,他9歲才上小學,不過他天資聰穎,在17歲的時候就參加考試,並且考進了當時的北平大學農業部,他致力於投身農學,學習農業知識。
不過他在讀書期間,遇到了戰爭的動盪,日軍的鐵蹄踏進了祖國的大門,宋平產生了强烈的憂患意識,跟其他同學一起發起學生運動,北平大學為了封锁學生運動,和學生發生激烈衝突,宋平意識到,北平大學不再是自己的理想所在,隨即進入清華大學化學系。
隨著戰火愈演愈烈,清華大學遷往長沙,宋平也隨學校前往長沙,並且在長沙加入共產黨。
在當時,宋平意識到學習並非是救國良方,為了儘快投身革命,報效祖國,他選擇參加共產黨,並且在1938年,宋平正式來到延安,開始在馬列學校學習。
1938年,周總理趕至武漢創建《新華日報》,武漢失守後,他將陣地轉移至重慶,還調配了一批黨校學生,前往重慶一同工作,而宋平就是這其中一員。
原來周總理跟宋平算是校友,冥冥之中自有一種巧合,那段時間,宋平追隨在周恩來的身邊,擔任周恩來的機要秘書,周恩來的睿智和理性,為宋平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他從周總理的身上,學到了很多做人的準則,後來他自己也逐漸成長起來,獨挑大樑,在1946年,擔任重慶新華社分社的社長。
作為新華社的一名成員,宋平和其他一些社員編輯們所做的,就是穿透來自國民黨方面的封鎖,不讓他們扼住真實之聲的咽喉,將真實消息帶給全中國。
1948年11月2日,宋平來到瀋陽,並且在瀋陽繼續擔任報社總編,他將對文字的一腔激情傾注到了報刊之上,用文字匯集成一種力量,雖說不是戰場上拼殺的武將,卻以筆為劍,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毅然奔赴地方,做各項慈善活動
新中國誕生之後,宋平在國家計委擔任計委副主任,隨後他深入偏遠地區,自從1973年開始,擔任甘肅省委書記。
為了鼓舞農業發展,鼓舞當地群眾從事更好的農業建設,宋平特地為甘肅一比特名叫郭富山的衕誌,建立了一座銅像,這位林業工作人員,靠著自己的努力,把荒山變成了一片果林。
宋平不但在政治事業上兢兢業業,為國效力,他還投身於祖國的公益事業,為公益做出了太多奉獻,他曾經與江蘇中遠助學幫老基金會合作,打造了助學項目,幫助失學的兒童圓夢,讓他們能够重返校園,並且給這個項目命名為“圓夢班”,而打造這個項目的初衷,也是因為想起當年的他,因為貧窮直到九歲才能够上學,他不想讓更多的孩子去重蹈覆轍。
現如今,“圓夢班”已經建了16個,並且發展到了11個省和自治區,雖說他為中國的慈善事業貢獻出了自己的一番力量,但他從來沒有為此去尋求虛名,也强烈要求基金會的理事長,不需要在牌匾上寫他的名字,很多人都被他的高尚情操和嚴謹氣節所折服。
宋平走過了那個水深火熱的年代,深深受到周總理的影響,磨礪出屬於自己的鋒芒,他是一比特為國為民、簡單樸素的革命家,用自己强有力的責任意識、奉獻意識,鑄造了輝煌。
現如今,宋平老人已經成為一個健康的百歲老人,走過自己人生的第104個年頭,卻依然精神矍鑠、聲如洪鐘,面對外人來訪的時候,他仍然條理清晰,對答如流,而這一幕幕畫面都讓人不禁感慨,衷心希望每一位曾為國奉獻的老幹部,都能够像宋平這樣壽比南山。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