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在我國的山東煙臺,坐落著一座莊嚴肅穆的莊園,其誕生於雍正年間,歷經數百年而建成,而後便始終雄踞北方,成為了北部最大的一座莊園。
若是說到其歷史,就不得不提起它的主人牟氏家族,以及這個家族的創始者牟墨林。
可以說,正是有了他的存在,才能讓一個小地主家庭拔地而起,創造了傳遞十代仍不减輝煌的傳說,打破了“富不過三代”這個民間說法。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才能讓這個大地主家族連富十代,並且被老百姓們喊為活菩薩呢?
一、嶄露頭角的牟墨林
想要探索牟氏家族連富十代的秘密,還要從其中最關鍵的人物——牟墨林說起。
牟墨林出生在乾隆時期的一個煙臺地主家庭當中,由於當時經濟發展好,社會環境也相對自由,所以牟墨林的父親抓住時機,將家裡的生意不斷擴張,讓牟家從一個擁有幾十畝地的小地主家庭變成了坐擁幾百畝地的大地主。
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牟墨林很小便學會了許多經商之道。
他有著聰明的頭腦和做生意的野心,認為在自己捕手家業之後,一定能够比父親做得更好,將家裡的生意做得更加出色。
就像“不想做將軍的阿兵哥不是好士兵”說的一樣,一個不想拓展商業版圖的商人一定不是一個好商人。
牟墨林接下父親的位置之後,立刻對自家生意進行了擴張,用手裡的錢購買許多新的土地,再對這些土地進行出租,來賺取新的錢財。
然而,在真正投入到生意中以後,牟墨林發現,以長遠的眼光看來,這樣的經營模式並不是一個長久之計,若是想要讓家族生意延續下去,就必須做出一點改變。
為此,牟墨林絞盡腦汁地想了很多辦法,當他發現從經營角度出發已經沒有新招數時,他便另闢蹊徑,通過勤學苦練考上了太學生,以此提高了自己作為商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肚子裏有了更多墨水之後,牟墨林解决許多問題更加如魚得水,就比如在與其他地主進行競爭的時候,其他人都一成不變地堅持著原來的政策,只有牟墨林大膽創新,承諾農民們即使他們把土地出售出去也可以繼續耕種。
當時,這一事情受到了農民們的廣泛歡迎,牟氏一時之間風頭無兩,不僅賺得盆滿缽滿,還收攏了許多民心。
二、占地萬畝的活菩薩
當然,牟墨林之所以能想到這樣的政策,並不完全是因為要與其他商家進行競爭,還是因為他的心中存著善念,想要在做生意的同時不忘本性,與人為善。
這種善或許在太平時代體現得不明顯,但是到了灾荒之年,便體現得淋漓盡致了。道光十三年春,各地爆發了嚴重的灾荒,民生凋敝,就如同史書中描寫得“值歲荒,人相食”那樣,人間慘案頻發,百姓生存艱難。
在持續三年的灾荒當中,不少地主都伺機而動,打壓土地價格,逼著農民們將土地以低價賣給他們,來換取買糧食的錢。
可牟墨林卻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决定,他定下了一個全新的規矩,那就是糧食只換不借,讓農民們得以直接用自己手中的土地換取糧食。
本來農民們賣地就需要時間,低價將土地賣出後拿到手中的錢也是寥寥無幾,解决溫飽仍然是個問題,而牟墨林的這一做法不僅讓農民們大大節省了得到糧食的時間,也讓他們能够獲得更多的糧食,維持更久的生活,可以說無形當中救了許多農民的命。
此外,牟墨林還為農民們考慮,告訴他們即使以地易糧,也可以繼續種植這片土地。
這也就是說,農民們即使將土地全部換完,也不算喪失家業,而是仍然可以拿這片土地源源不斷地換新的糧食。
這樣的做法讓灾民們看到了生還的希望,他們對牟墨林感恩戴德,認為他雖然是個地主,卻是像活菩薩一樣的存在。
牟墨林沒有辜負這個稱號,在饑荒的這幾年中,他從未打破過自己定下的諾言,在自家糧倉裏的糧食耗光時,他寧願以高價從外地進糧食,也要滿足灾民們換糧的需求。
最終,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之下,這場灾荒終於熬了過去,灾民們因為牟墨林的政策而得以溫飽,牟墨林也在救助灾民的同時,將自己的土地範圍擴大了好幾倍,達到了四萬多畝,實現了雙贏。
三、連富十代的牟氏家族
作為一個理智的商人,牟墨林並沒有沉溺於這一時的成功,而是始終保持著一顆商人的初心,不將追名逐利看得太重,在與人為善的同時賺取錢財,平日裏樂善好施,灾荒之年則更是堅持以地易糧,為灾民們提供一系列方便。
牟氏的基業在牟墨林這一輩可以說是徹底發展了起來,所以在牟墨林眼中,如何守住這份基業成為了一項至關重要的事情。
為了讓後人們始終保持清醒,將經商之道與為人處世更好地融合起來,牟墨林寫下了八條家訓。
八條家訓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分別為:控制子孫開支用度,以免其揮霍無度、有計劃地進行經營管理、家中常備武器、多讀書爭取入仕、與官場之人打好交道、善待雇工,讓他們自發成為家中警衛、善待乞丐,以免他們擾亂滋事、以及廣行善舉,行善積德。
從這八條家訓中,不難看出牟墨林的為人和經商之道。
可以說,牟墨林將自己這一生為人處世的經驗都融入到了這八條家訓當中,並且將其很好地傳遞給了後人。
牟氏正是因為有了這八條家訓的存在,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家風,在風雨中屹立百年而不倒,躲過“富不過三代”的說法,創造了一個連富十代的傳奇。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