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比特武狀元,偏愛耍大刀,大喜之日死於操勞過度

重庆 98℃ 0
摘要:為了給國家選拔人才,隋朝開創了科舉考試制度,此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我們都知道,中國封建社會官員分為文官和武官,科舉考試是為國家選拔文官,武官則大部分從戰爭中成長起來,還有一部分是通過武舉考試晋昇,武舉頭名就是我們常說的“武狀元”,中國武舉制度起於唐代,也是消失於光緒年間,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清朝最後一個武狀元。

為了給國家選拔人才,隋朝開創了科舉考試制度,此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我們都知道,中國封建社會官員分為文官和武官,科舉考試是為國家選拔文官,武官則大部分從戰爭中成長起來,還有一部分是通過武舉考試晋昇,武舉頭名就是我們常說的“武狀元”,中國武舉制度起於唐代,也是消失於光緒年間,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清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武狀元。

清代武舉考試現場-騎射

武舉制度雖始於唐,但真正興起卻是在明清,尤其到了清代,統治者達到史無前例的重視,大力提倡武舉考試,錄取則是通過公開比武的形式,民間習武者也有機會通過武舉一步登天,清朝最後一比特武狀元就是民間習武者,名叫張三甲。

“張三甲”這個名字是不是很霸氣,取這個名字一定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登上榜單三甲。

十八般武器

清光緒丙子年(1876年),張三甲出生於開州戶部寨(今河南濮陽)一個清貧家庭,他的父輩對武術很癡迷,受家庭環境影響,張三甲自幼就開始舞刀弄棒,也學到了很多招式,刀、槍、劍、戟、弓箭、軟鞭樣樣精通,但最喜歡舞大刀,名氣傳遍鄉里,父輩們功底畢竟有限,張三甲漸漸沒東西可學,於是外出拜師學藝,先後拜開州楊國昌和清廷藍領侍衛杜回春為師,張三甲勤學苦練,武功日益精進,最後竟能輕而易舉舞起180斤的大刀。

光緒丁酉年(西元1897年),張三甲先中了大名府鄉試武舉,參加會試就遇到了麻煩,其他考生大多是富家子弟,可以上下打點一番,隨隨便便就可以弄個名次、做個小官,張三甲雖然實力超群,但也只能寄希望於命運。

恭親王奕忻

張三甲不愧是狀元命,會試前遇到了貴人,此人便是大清朝響噹噹的人物——恭親王奕忻。會試前,恭親王奕忻著便服到校場看熱鬧,見張三甲虎背熊腰,拳法套路也异於常人,於是主動將其收入門下,這麼一來,張三甲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拿武狀元看似水到渠成。會試時,張三甲果然不負眾望,名列榜首。

殿試時,張三甲展示了自己的絕技,耍180斤大刀,大刀在他手裡舞起來像是鴻毛一般輕盈,而且套路、姿勢精美,光緒帝看了都驚訝,感歎史上有如此神力之人,於是欽點張三甲為殿試頭名。

古代“誇官三日”場景

一個普通民間習武者,能够受到恭親王奕忻賞識,還被光緒皇帝欽點為狀元,真是三生有幸。中狀元後,張三甲留在在京師誇官(中狀元後帶鼓樂儀仗遊街)三日,在京官員也都紛紛前來祝賀,誇官結束後,張三甲返鄉省親,還沒到家,大名知府、開州知州、開州父老鄉親都前來迎接。

張三甲平日裏身強力壯,但鄉試、會試和殿試,來回奔波確實很辛苦,再加上應酬增多,回到鄉里便一病不起,此時張三甲妻子楊氏剛產下兒子,全家人還都沉浸在狀元及第和喜得貴子的喜悅中,張三甲卻因操勞過度一個月後不治而亡。

張三甲是開州(今河南濮陽)歷史上第一位武狀元,他雖然沒能來得及為家鄉父老做貢獻,但濮陽人民一百多年來一直以他為傲。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