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敦煌曲子詞裏的冬天,天氣苦寒,請求施捨寒衣的歌曲也淒切動人
敦煌。是甘肅西北部,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古代的玉門關就在此地,陽關也在附近。唐詩中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因為這裡被沙漠戈壁包圍,僅有少部分地方有綠洲,而傳統的楊柳,在沙漠地區很難存活,這裡和中原的氣候迥然不同。
這裡氣候乾燥,夏天的高溫可以高達40多度,而冬天可以低到零下28.5度。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極端的環境,上古時期就有人居住,且漢朝時,擊退匈奴,這裡成為邊塞重鎮,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方的交流,必經之路就是這裡。這裡不多的綠洲,養活了大量的人口,成為商業貿易的重鎮,也是佛教東傳的一個重要門戶和通道,極端的氣候反而使佛教盛行,這裡自秦漢就開鑿了大量的佛教石窟,到了唐朝多達千座。唐僧取經後回歸大唐,也是通過敦煌和長安。
這裡有大量的邊關將士,商人,僧人,百姓,繁榮歸繁榮,但是這裡的冬天,也的確是寒冷。
敦煌自明朝建立長城之後,關塞的地位下降,也就沒落,甚至明朝之後很少有人聽說敦煌。
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道士王圓籙發現“藏經洞”,此後數年由於清朝的腐朽沒落,英法巧取豪奪,卷走了大量的文物經書,敦煌這才引起重視和轟動,這些建築,壁畫,經卷的存在為我們展示了敦煌恢弘厚重的歷史,和我國歷史的一個璀璨切面。
其中有大量的唐朝到五代之間的民間曲子詞,當你看到這些帶著鮮活口語的古代的詩歌時,仿佛敦煌的歷史立體而生動起來。
“沙門入言如來典句。蓋不虛拈。令護命於九旬。遣加提於一月。是以共邀流輩。同出精藍。諷寶偈於長街。浣深懷於碧澗。希添忍服。望濟寒衣。他時猊座。上答酬恩。此日軒階。略呈雅韻。”
這是巡查此地的官員,到達敦煌,考察民情。有僧人來拜訪,首先談的是佛教的典章,然後說了,我們接到上頭的訓示,在這裡做長生頌經,這種活動我們進行到正月。我們率領了僧眾,白天在長街上祝禱,晚上在河邊洗衣裳。但是我們這裡缺少過冬的衣裳,我是來請求施捨的。
“遠辭蕭寺來相謁。總把衷腸斬切說。
一回吟了一傷心。一遍言時一氣咽。”平吟
這首詩應該是官署的記錄管記錄了僧人來時,那種淒切的狀態。
從寒冷的寺廟過來拜訪,將內心話誠懇地說出來,唱了一回一傷心,說一遍事,他哽咽,也讓在場的人動容。
那麼這個僧人說的哪些話呢?
“話苦辛。申懇切。
數個師僧門刃列。
只為全無一事衣,如何禦彼三冬雪。”唐·敦煌曲子其一望寄寒衣十五首
已經無從知道這個僧人是用怎樣的聲調,來唱這首詩歌,但是可以想見,用唱誦詩詞的管道,獲得認同,解决問題,在敦煌或者在唐朝可能是一大特色。
說著這裡生活的辛苦,我的請求十分懇切。
好幾個僧人,在冬天的門口羅列站立,像刀劍一樣冷瘦,因為他們沒有過冬的衣裳,如何來抵擋這冬天即將到來的大雪?
“最傷情。難申說。
杖笠三冬皆總闕。
寒窗冷懾一無衣,如何禦彼三冬雪。”望寄寒衣十五首
我最傷感也最難為情,也難以訴說。我們用的木棍斗笠,冬天裡都短缺,窗戶的風灌進來,卻沒有過冬的衣裳,怎麼能夠抵禦這三冬的寒雪。
“命同人,相提篋。
總向朱門陳懇切。
不是三冬總沒衣,誰能向此談揚說。”望寄寒衣十五首
我命令同行的人抬著空箱子,我來這高門大戶,懇切請求,如果不是冬天裡沒有衣裳,誰願意在此這樣的乞求,在這樣的場所申請?
“恨嚴凝。兼臘月。
既是多寒且無熱。
怕怖憂煎將告來,垂慈禦彼三冬雪。”望寄寒衣十五首
我們恨著嚴寒天氣,又是風雪臘月天,這裡多寒,沒有溫暖,憂患恐懼煎熬即將到來,請求您們施捨衣裳,讓我們抵抗冬天的雪吧。
“尊夫人。也相謁。
敬佛敬僧人盡說。
背子衫裙百種衣,施交禦彼三冬雪。”其十一望寄寒衣十五首
尊敬的夫人,我也拜拜你,人們都說你敬佛,是個好心腸的人,您的褙子衣裳有百種,請你施捨一點給我們抵抗這嚴寒天氣。
“諸郎君。不要說。
記愛打傍兼出熱。
酒沾墨污損傷衣,施僧禦彼三冬雪。”其十二望寄寒衣十五首
諸位郎官,你們不要嘲笑我們,你們經常運動遊玩,身體暖和,經常酒和墨損傷了衣裳,如果你們不需要那些衣裳,請你們捐出來,給我們抵抗這風雪吧。
我節錄了幾首,但是十幾首的歌曲,都無一例外是圍繞三冬雪的寒冷展開,可以知道唐朝敦煌的冬天,極度寒冷。也許又遇上了比往年更為寒冷的天氣,連這些一向苦修的僧人也覺得恐怖悲傷,才向高官請求寒衣支援吧。言辭平易懇切,淒切動人。
那麼敦煌的將士們呢?雖然有朝廷給予的寒衣,但是這樣的衣裳,未必厚實,能够抵禦零下幾十度的低溫,且邊關物質條件非常有限,所以唐朝還有個規定,就是讓家人製作冬衣,通過驛站和運輸送給當兵的家人。
“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李白《子夜吳歌·冬歌》
盛唐時候的李白,依然可以看到這樣的動員場景,邊關來了通知,趕緊做厚棉襖送到前線,長安的女子在冬天裡不眠不休,凍著手一夜做出棉衣,又一大早上抱著衣裳送到驛站,想得見天寒地凍的時候,這些女子還在牽掛家人,這棉襖什麼時候能够到臨洮,也就是敦煌附近的邊關。
在這之前,她們也一定聽到過那裡冬天凍死人的傳聞。
“十二月季冬冬已極。寒衣欲送愁情逼。
莫怪裁縫針腳粗。為憶啼多竟無力。”唐·敦煌曲子十二月其十二邊使戎衣十二首
在這樣一首從敦煌保留下來的詩詞裏,也可以看到,這可能是一個女子的詩信。
十二月晚冬,冬天冷到了極致,我給你縫製寒衣,時間短,心情亂。
請不要怨恨我縫製的針腳粗,我想到你在邊關吃苦,針線都拿不穩,急忙顫抖中給你做的衣裳啊。
在唐朝,棉花還沒有大規模種植商業化,對付冬天的棉衣裏,並不是棉花,是布頭,絲麻,動物羽毛,蘆葦或者樹葉。只有財力豐厚的人才能穿貂裘。在敦煌冬天的嚴寒裏,僧人們凍得向朱門求救,而那些邊關的將士卻年復一年在寒冷中守衛著國土,這樣在一首首真切的敦煌曲子詞裏,看到當年的艱辛和寒苦,文明是這樣在風雪寒冷真實中傳承下來。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