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徐靜正在為一名帶狀皰疹患者進行檢查新民晚報記者徐程攝
像針刺、像刀割、像火燒、像電擊、像幾百只螞蟻在傷口上爬……這些描述,都來自帶狀皰疹患者。得了帶狀皰疹真的這麼痛嗎?近日,記者走進上海市公利醫院疼痛科的門診,疼痛科主任徐靜告訴記者,“很多患者對這種病不瞭解也不重視,認為熬一熬就過去了,可為什麼痛了幾個月甚至幾年都不見好呢?其實是造成了後遺症——帶狀皰疹神經痛。”
著奇裝異服看病,只因這個病太痛
徐靜的門診,經常可以看到身穿奇裝異服的老年人。比如,新買的衣服上專門剪開幾個洞,裸露出長皰的地方;巧手製作了一個鐵絲網,給身體做了個“圍欄”,這樣衣服就不會貼著皮膚了;還有的患者,冬天穿著短袖T恤配羽絨馬甲,看的人都要打寒顫。
圖說:帶狀皰疹患者多是奇裝異服採訪對象供圖
為什麼這樣呢?他們都是帶狀皰疹患者,經人介紹後來到公利醫院疼痛科。“很多人以為帶狀皰疹的疼痛是由皮膚引起的,但其實它是神經受損傷引起的。帶狀皰疹發病時病毒損傷了神經,神經損傷發出的疼痛訊號很强。”徐靜說。
陳阿姨第一次來公利醫院疼痛科就診時已是患帶狀皰疹3周了。她說,發作時右側胸腹部有針刺樣、火燒樣、電擊樣感覺,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身邊有人也得過這個病的,好了就不痛了,為什麼我這幾周一直在看病,疼痛一直不好?”
陳阿姨的疑惑,也是許多帶狀皰疹患者的問題。徐靜發現,陳阿姨右側半邊身體上有條帶樣分佈的皰疹,此時皰疹基本已恢復,但從殘存的皰疹疤痕能想像出,當時皰疹的數量還是很多的。“假如疼痛的等級分成10級,0代表無痛,10代表劇痛,你覺得自己是幾分?”陳阿姨仔細想了下說,“我的疼痛是晚上厲害,影響睡覺,白天稍微輕點。”囙此,醫生為她評定為7分。但是,陳阿姨皰疹數量多,疼痛又屬於中度疼痛,可以評估出她需要儘快修復被皰疹病毒損傷的神經。
陳阿姨這才搞明白,儘管一直在治療,但藥物尚不能完全修復神經,此時需要針對局部受損傷的神經進行修復。她先要實施神經阻滯治療,如無法緩解,還需實施神經脈衝射頻治療,相當於短時間內用微弱的電流治療受損傷的神經。如果還是不滿意,還可實施最先進的脊髓電刺激,類似於放一個電極到受損傷的神經部位持續用弱電流修復。好在陳阿姨的病還沒有變成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是有治癒可能的。
即便皰疹消退,痛感也未必會離開
帶狀皰疹這種病,為什麼多發在老年人身上?徐靜說,老年人往往抵抗力較差,引起帶狀皰疹的病毒是水痘-皰疹病毒,這種病毒兒童感染後會發生水痘,如果兒童時期被感染過,病毒也可能長期留在身體裏。
圖說:徐靜正在為一名帶狀皰疹患者進行講解疼痛誘因徐程攝
有意思的是,成年人得了帶狀皰疹,通常只有一側發病。徐靜說,病毒潜伏在脊柱脊髓旁邊的神經節上,有左右之分,是左還是右是隨機的,它與人共同生活,伺機搞破壞。一旦比較勞累、心情不好的時候,人免疫力下降,病毒伺機復活繁殖,一邊損傷神經,一邊順著神經跑到皮膚下,於是這根神經支配的單側皮膚就像被開水燙過一樣,出現一簇一簇呈條帶狀分佈的紅色疹,有的有水皰。這就是為什麼皰疹發病時身體一側出現條帶狀分佈的皰疹,常常不過身體中線的原因。
門診的帶狀皰疹患者五花八門,有的人心臟疼得厲害,認為自己得心臟病了;有的發在頭上,頭快要炸裂,甚至感覺腦子裏是不是長什麼東西了;還有的發在臀部,不好意思去看病,直到過了幾天出了皰,這才基本確定了帶狀皰疹。
不過,不是所有的帶狀皰疹患者都會有持續的痛,本身帶狀皰疹是自限性疾病,2-4周就好了。一旦發生後遺神經痛,痛糾纏3個月、6個月、1年甚至10年都有可能。
你弱病毒就强,增强免疫力
徐靜說,得了帶狀皰疹,治療原則是出皰疹後72小時內及時使用抗病毒藥,1個星期內找疼痛科醫生評估神經損傷程度,2個星期左右可初步預測後遺神經痛的發生的概率,根據疼痛的程度醫生會評估是使用藥物還是注射治療的方法。總的來說,1個月之內要消滅疼痛,儘早修復神經,以免發展為後遺神經痛。
大多數人體內都有帶狀皰疹病毒,但不是每個人都發病。只有免疫力下降並持續一段時間,帶狀皰疹才可能發生。而且,得過帶狀皰疹的患者沒有終身免疫,如果免疫力又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可能還會再發生。所以,除了規律生活、科學鍛煉、健康飲食外,接種疫苗也是很好的預防手段。
現時,帶狀皰疹疫苗的適用對象是50歲人群,且不在帶狀皰疹的發作期。傳統帶狀皰疹的診治科室是皮膚科,而在公利醫院疼痛科,治療帶狀皰疹已十分出名。2010年,當了20多年麻醉醫生的萬燕傑,帶著一群有理想的年輕醫生,在上海率先成立了疼痛科,他退休後,徐靜繼承了他的衣缽。十多年來,科室已管理上萬例帶狀皰疹患者,摸索出一套神經損傷評估、預測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發生概率大小和帶狀皰疹疼痛治療的體系。徐靜介紹,如果痛得不厲害,年齡小於50歲,一般都在門診治療,發展為後遺神經痛則需住院行神經修復治療。疼痛科治療帶狀皰疹,更準確地說是治療被病毒損傷的神經。根據皮膚上的皰疹位置,醫生能判斷出是具體哪幾根神經損傷了,通過微創的方法精准修受損神經,拯救那些“痛不欲生”的患者。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左妍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