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河岸邊,大禹留下多少足迹?

山东 88℃ 0
摘要:在沂蒙地區的沭河兩岸,大禹帝曾經留下許多印迹。也許你對此瞭解不多,那麼不妨現在隨我一起,到沭河岸邊走一走,看一看,聽一聽,數一數大禹留下了哪些足迹。12月21日,從臨沂市南坊新區出發,直奔臨沂市河東區段的沭河。行程約20公里,導航引到一座僅能相向行駛兩輛汽車的窄橋上。橋上一路人告知:這條河叫湯河,南面與此河交匯的才是沭河。中間為女性,兩側是男性。一路走來,我特別注意到,沿沭河兩岸還有許多叫夏莊的村子。

□李文明

在沂蒙地區的沭河兩岸,大禹帝曾經留下許多印迹。也許你對此瞭解不多,那麼不妨現在隨我一起,到沭河岸邊走一走,看一看,聽一聽,數一數大禹留下了哪些足迹。

12月21日,從臨沂市南坊新區出發,直奔臨沂市河東區段的沭河。行程約20公里,導航引到一座僅能相向行駛兩輛汽車的窄橋上。橋北是一條寬約50米的河流,至橋南河面變寬,並與另一條更寬的河流交匯。橋上一路人告知:這條河叫湯河,南面與此河交匯的才是沭河。

▲水勢浩淼的沭河河面

調轉車頭,來到河西岸,南行百餘米,便是沭河與湯河交匯處。走下河堤,首先看見一座很小巧的土地廟,坐落在河堤與河床之間的一塊平地上的。此廟不僅小,而且建設節儉,遠看似是一座寬不足2米、高至多3米的房子,走近才發現,其實小廟完全是開放式的,正面是一面蓋了個頂子的牆壁,牆壁前約一米,兩端各立一根水泥柱,與牆壁一起支撐起廟頂。就在牆壁與圓柱之間的地上,供著四尊泥塑的彩色塑像。中間為女性,兩側是男性。看著裝和面相,女的像是觀音娘娘和泰山奶奶,兩側的應該是土地神和關公。開放式土地廟的東側是一花崗岩功德碑,功德碑題頭是“於屋東西南村自願獻款興建土地廟功德碑”,碑文有籌建委員會名單和捐款人名單和捐款金額。籌建委員會名單下書“建土地廟,保佑我們村家庭平安,豐衣足食,生意興隆,事業順心,出行大吉,國泰民安,六畜興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獻款者的功績,永遠載入歷史的史册上。”

▲於屋村民集資建的袖珍土地廟

從土地廟到河岸約50米。水面寬約200餘米,北面兩河交匯處則更寬闊。與在河邊休閒的一名邢姓村民攀談得知,於屋村有數千年歷史了。

我問:“捐款功德碑上的名字怎麼沒有一個姓於的?”

他說:“於屋村沒有一戶姓於。最早於屋村叫禹屋村,後來可能懶,圖省事,叫了於屋村。”

我問:“這禹屋與大禹有關係嗎?”

見我對他們村子感興趣,他打開了話匣子。

相傳,大禹在治理沭河時曾在這裡安營紮寨,所以緊靠沭河西岸的村最早叫禹屋。大禹在這兒治水就是疏通沭河、湯河和毛河交匯的地域,將交匯處拓寬並挖深。大禹治水後,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德,在三河交匯處的西岸,於屋村北的河堤上建了一座大廟。

▲327國道上的沭河大橋

▲大禹畫像

大禹將此處的河道治理後,在三河交匯的地方形成了一個深淵,當地人叫老灣,裡面有很多大魚,個頭兩三米長。每年秋天,村民運秋糧、蔬菜的船隻總有一隻在這兒翻船,地瓜、蔬菜等吃的東西都被魚兒們搶走了,但從來沒人傷亡。還有傳說,老灣裡的鱉都成了精,常常化為人形演大戲,但從不禍害人。後來,村子裏的人有所感悟,决定每年入秋都舉行向這個灣裡拋擲糧食蔬菜的儀式。自此,經過這個灣的船隻再也沒翻過。上世紀70年代初的沂沭河東調工程對該交匯處進行了拓寬,老灣變淺了,大魚、老鱉也沒有了,同時也把那座大廟拆除了。

上岸繼續南行。過了於屋村,沭河大堤的柏油路變成了雙向四車道的大馬路。南行約四公里,來到河岸一處灌溉閘旁,建築上方立著“三官廟村閘”的大字標誌。向幾比特正在路邊修剪樹木的村民問路,三官廟在哪兒?其中一位年紀較大的指點,三官廟就在村子的南頭,過去廟裡供的是上元天官堯帝,中元地官舜帝,下元水官禹帝。在沭河、沂河兩岸,這樣的廟很多,都是紀念大禹治水的。他們村的三官廟現在成了大隊部(村委會)了。對岸的周官莊也有三官廟,而且規模很大,香火旺盛。他還告訴我,要想瞭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最好到梅埠鎮的禹王城村,那可是大禹出生的地方。

在禹王城村,瞭解到了更多悲壯而動人的傳說。

據傳,鯀治理沭河洪水治水時,用建堤壩、築高臺的辦法擋水、避水,並在沭河西岸建設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城郭。查閱沂沭河兩岸歷史發現,這一帶許多村子都以“埠”“墩”為名,如梅埠鎮、紅花埠鎮、韓家埠村、連埠村、豹公墩村、大墩村等等,粗略計算有上百個。《呂氏春秋·君守篇》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後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吳越春秋》載:“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淮南子·原道訓》更是對鯀建城池作了高度評價:“昔夏鯀作三仞之城。”

▲河邊上的村民在沭河灘上養的大鹅膘肥體壯

在這個新建的城郭裏,鯀遇到了一比特父母因水患雙亡的流浪女孩。鯀看她無依無靠,就讓阿兵哥在他住的附近為女孩搭建了一座茅屋。女孩美麗善良,聰明伶俐,誰家有事有困難,她都義無反顧的去幫助,還主動照料鯀的生活起居。日久生情,鯀娶了這個女子為妻。鯀娶村姑之事,很快就傳到舜帝那兒。舜就以治水不力、生活不檢點、享樂腐化為罪名,讓祝融“殛之於羽山”,並將村姑斬草除根。

祝融與鯀交好,只將鯀殛於羽山(今臨沭縣東南),而將已有身孕的村姑放走。幾個月後,村姑生下一子。為掩人耳目,祝融帶該子來到殛鯀的羽山,向天下宣稱:鯀死,屍體三年不腐,吳刀剖腹生禹。

大禹成人後繼承父志,治理沂沭河以及淮河流域洪水,十二年功成名就。鯀建的城郭因大禹而稱禹王城。鯀居住過的地方被稱為“父爺廟”,禹王城內的高臺名“點將台”。他的母親被當地人稱為“仙姑”。後來“父爺廟”歷經多次戰亂地震而不倒。日本侵略中國時,攻陷“禹王城”並放火,大火三日不絕,將“父爺廟”夷為焦土。

這兒的居民至今對大禹治理沂沭河的功績都能如數家珍。村裡的一家企業乾脆就以大禹為企業字型大小:梅埠鎮大禹飲料廠。

自禹王城村繼續向南,有關大禹治水的遺跡和傳說越來越多。沭河自臨沭入郯城,則有大禹鑿開馬陵山引水西進的“禹鑿山口”“禹王台”遺跡,該處東則有“山左口鄉”“上左口村”“下左口村”。沿禹鑿山口向南,有兩個村叫“前龍門村”“後龍門村”。傳說大禹鑿開馬陵山引沭水穿山西行,山口南河道有巨石擋路,大禹帶領群眾冒著驚濤駭浪挖掉山石,河道得以疏通。後人名此為龍門,居住在此的人丁不斷興旺,形成了兩個霸氣十足的村。

▲大禹率眾鑿馬陵山引沭河水西流畫像

一路走來,我特別注意到,沿沭河兩岸還有許多叫夏莊的村子。如莒縣有夏莊鎮,莒南有前、後夏莊村,臨沭縣縣城就叫夏莊,在臨沂市河東區也有夏莊村。沭河出郯城界後,江蘇省新沂市有夏莊,灌南縣新沂河南岸也有夏莊村。可以說,大禹的足迹遍佈沭河兩岸!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