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美好生活有一個定義,40歲的鐘大溪覺得,這個定義應該是生活在重慶。如果這個定義的注解是幸福,鐘大溪覺得,生活在九龍坡是一件幸福的事。
家門口就有的文旅項目、24小時能辦事的智慧政務服務中心、可以靈活就業的“寶媽”工作、日益便捷的軌道交通、如詩如畫的城市綠化、好似住在公園裏的社區……
一樁樁一件件,對於鐘大溪來說,就像改變了這位中年男人的幸福指數,“我除了上下班,現在基本上就在住家附近耍,週末帶著母親、老婆、娃兒去逛公園,走在路上,真的覺得好幸福。”
“我的家鄉,就像川劇變臉一樣,每天都不一樣。”鐘大溪說。
這份發自內心的自豪感,源於九龍坡區深入落實“三高三宜”發展要求,奮鬥新時代、建功新征程。
解决老舊社區停車難的機械車庫
中國共產黨重慶市九龍坡區第十三次代表大會正在召開,此次黨代會報告指出,今天的九龍坡,處在繼往開來的歷史關頭,進入向高品質發展“爬坡過坎上臺階”的攻堅階段。包括“九龍美術半島”、“中國鋁加工之都”“西部氫穀”建設等上升為市級戰畧,為九龍坡轉型發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撐……這些有利條件和寶貴機遇,是九龍坡區決勝未來的信心和底氣。
按照“三高三宜三率先”遠景規劃安排,今後五年,九龍坡區要致力把九龍坡打造成創新發展引領區、生態文明示範區、城鄉融合先行區、人文藝術魅力區和人民生活品質區。
舊房蝶變
老舊社區成為居民心中的港灣
老舊社區,一直以來,是居民心中的一段“念想”。
住了幾十年的地方,見面都熟識的鄰居、熟悉的環境,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社區不斷出現問題,呈現滿目瘡痍的狀態。
記者在老舊改造社區模範案例——渝州路街道白馬凼社區街心花園內看到,初冬的暖陽天,二三十個老人正隨著音樂翩翩起舞。花園一側,四個年輕人在乒乓球台旁揮汗如雨;不遠處,孩子們嬉戲打鬧……
老人養老無憂
在此居住了30年的居民張國芬感慨:“以前,社區環境差得很,我好幾次都想搬走。現在,這裡變得像花園一樣,住在這裡的老鄰居變得更愛笑了。”
白馬凼社區是建成較早的安置房社區,30多年過去,設施破損嚴重、物業管理缺失等問題愈發突出。經過半年時間的改造,這個老舊社區重煥生機。
沿著嶄新平整的柏油路走進社區,長長的風雨廊廊頂五彩繽紛,廊下空間寬敞,風雨廊串聯起9棟樓房,藍白相間的外牆,規規整整的電線,安全美觀的雨棚,格外賞心悅目。樓棟間的壩子,還安裝了木質桌椅,設定了白色遮陽傘,栽種了多種綠植。在3000平方米的街心花園內,集合了11種功能配套,包括乒乓球台、活動廣場、白馬睦鄰會客廳、立體停車場、健身器材、黨建宣傳欄等。其中,立體停車場採取迷你迴圈塔機械停車樓,占地100多平方米,可以停放36輛小車,實現刷卡取車、車輛自動升降等功能。
讓老人老有所為
去年,九龍坡區以都市更新為抓手、改善民生為覈心,啟動新一輪的老舊社區改造工作,涉及九龍三村、九龍四村、冶金四村、紅育坡片區、勞動三村片區、楊家坪農貿市場周邊老舊社區、蘭花社區、楊家坪興勝路片區、墊山苑片區9個片區412棟房屋,現時,除了已經完工的九龍三村、四村、冶金四村項目外,餘下的6個項目都將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
把民聲變成民生,把房子變成家,住在九龍坡變成很溫暖的事。
寬敞明亮的九龍外灘廣場
辦事方便
線上線下雙重助力便民服務
辦證、看病、教育……這一系列話題,無不和每一位老百姓息息相關,如何便民,成為九龍坡區在便民服務上思考的問題。
本月初,市民周曉靜的身份證丟了,她馬上到位於九龍坡區24小時智慧政務服務中心裏,根據提示申辦了一個,沒幾天,新的身份證就拿到手了。
這個位於楊家坪商圈的24小時智慧政務服務中心,地點在中迪廣場,面積雖然只有206平方米,但卻是一個辦事大廳的集合,分設自助服務區、自助填單區、自助投寄區,配寘政務服務自助機2臺、稅務自助服務設備2臺、警察自助服務設備5臺、人社自助服務設備1臺、不動產登記自助服務設備1臺、“渝快辦”自助査詢機1台和電子存取件櫃。
九龍坡區還通過有效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平,以切實行動聚焦羣衆關切,不斷增進百姓健康福祉,讓居民足不出區,可以在家門口的醫院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2018年,九龍坡區引進優質醫療資源、與社會辦醫標杆“樹蘭醫療”深度合作。同時,九龍坡區成全市首批“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區,在其背後,是“九龍坡雲醫院”上線為廣大患者帶去的便利和高效。
夜色迷人的九龍濱江
九龍坡區深化運用“互聯網+醫療”,建成重慶首個互聯網診療平臺“九龍坡雲醫院”,開通線上診療、遠端醫療、智慧慢病管理等功能,累計為居民提供“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40萬餘人次,實現“小病不出村(社)、大病不出區”。
教育,也是民生話題。雙减之後,如何讓孩子學得更有品質?九龍坡通過走實走新,助推構建高品質教育體系。
“我製作的香腸酥餅。”“我看了一場《長津湖》。”“我畫了一幅慶祝國慶的畫。”……
這個國慶假期,九龍坡區實驗二小為孩子們量身定制了一份別具特色的“國慶創意工作”,孩子們在尋找家長新變化、秋日美食秀、共慶華誕才藝秀、祖國美景秀、愛國電影分享會等具有實踐性、體驗性、趣味性等工作任務中加深了對國慶日的認識,讓工作變得有趣、有溫度,讓孩子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打開思路,打量周圍的世界。
這些正是“雙减”在行動,教育蝶變的一瞥。
2021年7月,“雙减”政策出臺,九龍坡區各中小學結合自身特色積極落實,推出創新舉措,讓“雙减”種子在九龍坡的土壤落地生根,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教育新生態。
九龍半島
安心養老
打通養老服務“最後一公里”
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養老成為社會最為關注的話題。為此,九龍坡區打通養老服務“最後一公里”,積極探索居家養老服務。
遇到獨居老年人吃飯不方便怎麼解决?養老服務中心送“專屬外賣”。
家住楊家坪街道的張爺爺和老伴現在經常去養老服務中心吃飯,“兩個人的飯不好弄,有了養老服務中心好多了,葷素搭配,一周伙食不重樣,解决了我們吃什麼的後顧之憂。”
這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不僅服務於社區的老年人,還為附近幾個社區的老年人提供服務,每天為近300人次老人進行配餐服務。
生活在九龍坡很幸福
那麼,高齡老人、行動不便的老人洗澡不便,這麼辦?全市首個助浴特色養老服務站助浴服務解决老人洗澡難題。
重度失能和重度殘疾老年人、低收入家庭的中度失能老年人,家裡缺人手照顧,怎麼辦?今年10月,九龍坡區民政局在全市率先開展家庭養老照護床位試點工作,年底前,100張家庭養老照護床位將進入最需要幫扶的老年人家裡。
2018年九龍坡區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以來,全區共建有37家養老院、14家鎮街養老服務中心和101家社區養老服務站,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為有效推進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水平,九龍坡區採用“機构+中心+網站”“社會組織+網站”等模式,實現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規範化、專業化和常態化運營。九龍坡區民政局黨委書記趙順平介紹,現時全區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社會化運營率已達100%;同時,通過提供照料、健康、文娛等7類服務,不斷滿足轄區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今年以來,開展助醫、康復理療、健康知識講座等360次,服務1.8萬人次;提供助餐、助浴、助醫、助潔等居家上門服務達15萬人次;組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志願者隊伍180支,開展社區志願服務450次。
江岸燈塔成為地標建築
記者手記:
有所養有所依有所謂民生福祉體現的是政府智慧
讓老百姓老有所養、讓老年人老有所依、讓青年們能有所為,這些的民生福祉,體現的其實是政府智慧。
一個都市要有吸引力,不光要有靚麗的外表,還要有溫度,所謂面子裡子缺一不可。在這方面,九龍坡區做得非常細緻,可以說,下了繡花針的功夫。在城市管理方面,不但對已經火了10多年的黃桷坪塗鴉藝術街全新改造,把都市與藝術進行融合,還通過修建勞動者港灣,讓戶外勞動者臨時休息更方便。
鄉村振興的路上,農民變工人村民變股民,大家“錢兜”鼓了;在加速發展新興產業上,九龍坡區通過深入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構建數據智慧和產業發展生態體系,推動全區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正所謂,政府有智慧,百姓有幸福。
上游新聞記者王渝鳳通訊員陳林攝影報導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