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高水准科技自立自强,關鍵靠人才。我省人才總量1400萬人,隊伍體量雖大,但“高精尖缺”人才供給不足,正日益成為制約高品質發展的突出問題。
“强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隊伍來支撐?省委人才工作會議鮮明提出,要聚力打造好培育好戰畧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等幾支人才隊伍,真正讓精兵強將服務於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
人才供給不“掉鏈子”,發展才能不“卡脖子”
產業强不强,很大程度取決於人才隊伍强不强。從江蘇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看,總體上我省高新技術企業呈現出“多而不强”的特徵。相關部門梳理顯示,在我省16個先進製造集羣中,有近400項科技短板。
關鍵領域的人才供給不“掉鏈子”,發展才能不被“卡脖子”。省委人才工作會議提出大力培育集聚戰畧科學家,目的就在於要圍繞國家和省重大戰畧需求,實施戰畧科學家領航行動,發現和培養具有戰畧科學家潛力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形成戰畧科學家成長梯隊。
培育集聚戰畧科學家,南京大學一直被寄予重望。以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祝世寧領銜建設南智光電研究院為例,通過校地共同努力,該研究院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光量子技術研發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聚焦國家重大需求,聚焦光量子科學、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世界科技前沿領域,以戰畧科學家領銜,將‘最先一公里’優勢轉化為‘最後一公里’的發展動能。”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胡金波表示。
戰畧科學家是科學帥才,是國家戰畧人才力量中的“關鍵少數”,歸根結底要從科技創新主戰場中湧現出來,從科技創新主力軍中成長起來。省科技廳廳長王秦說,省科技廳將實施省自然科學基金前沿引領科技基礎研究專項和面上項目,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牽頭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努力實現重大突破。
在南京工業大學,旨在大力培養戰畧科技人才、一流創新團隊的“築峰計畫”已結出累累碩果。“聚焦重點產業鏈,梳理‘卡脖子’科技清單,設定‘揭榜掛帥’項目,每年遴選30比特人才及5個團隊進入培養序列,形成從青年科技人才到領軍人才的全鏈條培養體系。”南京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芮鴻岩說,該計畫已培養國家級中青年領軍人才76人,國家級人才團隊13個,下一步還將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和重大任務中繼續發現、培養和造就領軍人才。
記者注意到,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重點領域,省級層面擬每年遴選10名左右戰畧科學家,集成支持開展原創性、引領性創新。戰畧科學家在江蘇將獲得頂級支持,在科研安排、團隊管理、經費使用等方面被賦予更大自主權。
在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卡脖子”技術攻關行動上,將加大力度獎勵揭榜及攻關成功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除資金獎勵外,攻關成功的,可不受提名名額限制直接參評科學技術獎,且同等條件下優先入選。
以人才鏈的“强”,托舉產業鏈的“優”
江蘇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陞級,既需要頂天立地的高層次人才,也離不開鋪天蓋地的工程科技人才。
現時,我省工程師總量已達13.5萬人,但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决複雜工程問題、堪稱卓越的工程師還不够多,與現代化建設的需求相比,顯然還有不少差距。
“省裡提出大力培育卓越工程師,真的是關注到了我們科研型製造企業的‘痛處’。”作為一名從工程師成長起來的領軍人才,蘇州沛嘉醫療董事長張一感觸很深,“普通的工程師可能只是把交代的任務完成,或是進行簡單的複製工作,而卓越創新型的工程師往往能够引領企業。”令張一感到擔憂的是,目前國內醫療器械在不少方面被“卡脖子”,能同時具備解决複雜難題和創新能力的研發工程師還很稀缺。
“南鋼現時對於複合型工程師的需求量特別大,也正在積極引進攻關型工程師,對此類人才,我們將提供重點實驗室和全方位團隊‘保駕護航’,讓他們專心科研。”南京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南鋼目前有1000名左右工程師,80%左右是南鋼自主培養。
採訪中記者感受到,工程師隊伍人才緊缺的現象並非個例,不少用人單位表示,有些應屆生更傾向於考研、考公務員,在工程師的位子上沉不下心,無論是從源頭培養還是在就業引導上,都迫切需要加强規劃和激勵。
解决問題還需精准施策。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說,為發揮我省製造業集羣優勢,省人社廳每年將培養培訓1000名左右精於實操、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决複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參加卓越工程師培育項目並取得高級專業技術等級證書的,可以作為申報高級職稱評審的重要參攷;獲得工程類專業學位的工程技術人才,可提前一年參加相應專業職稱評審。
培養大國工匠,既要注重培養身懷絕技的高技能人才,又要注重培養國內頂尖的標誌性行業人才。近年來,省人社廳聚焦支撐“製造强省”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累計實施職業技能提升培訓1251萬人次;創新設立江蘇技能大獎,培養造就各類高技能人才475.6萬人,在世界技能大賽上為我國首奪唯一的“阿爾伯特”大獎。下一步,省人社廳還將完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通過賽事帶動各地在職培訓,重點做好競賽成果轉化。
暢通人才“源頭活水”,培育未來關鍵力量
青年科技人才是人才隊伍的“源頭活水”,是最具活力的“創新因數”,是面向未來的創新希望所在。
對於培養使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我省提出要加快建設一支以35歲以下為主體的優秀青年人才隊伍,實施青年人才托舉行動,强化成長激勵,在選拔任用、學術評比等方面向青年人才傾斜。
“我認為想要留住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關鍵要給予足够的發展空間和完善的轉化機制。”13年前,趙霞從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博士畢業後進入法爾勝博士後工作站,帶領法爾勝光電科技百餘人研發團隊攻破了一系列光纖資料領域的“卡脖子”難題,成功推出性能優良的猫熊型保偏光纖,應用於神舟七號和天宮一號等重大航太項目中。
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最佳年齡是25到45歲,而這一階段的青年科技人才往往擔綱機會少、成長通道窄、生活壓力大。把精力過多投入到職稱評審、專案申報、“帽子”競爭上,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實際困難。
評論留言